第四七一章 拉壽寧侯下水(第五更)(2 / 2)

寒門狀元 天子 6093 字 10個月前

……

……

而後的祝酒詩,基本沒有沈溪那般文采和意境,就連不服沈溪的王九思,所作出來的祝酒詩也未得到張鶴齡的好評。

宴席結束,張鶴齡原本打算親自送客,不過想想還要留下翰林官到內院詢問一些事情,便讓府中人代他送客。

張鶴齡邀請朱希周、沈溪等翰林官進到內院正堂,讓人準備好椅子,待所有翰林官都落座後,張鶴齡才坐在主位上,招呼道:“先前酒宴,不知諸位大人可有儘興?如果沒有的話,稍後補上,現在先上貢茶解解酒。”

張鶴齡一聲吩咐,又有婀娜多姿的丫鬟上來,給每人麵前斟上杯熱氣騰騰的香茶,打開碗蓋便有一股清香撲鼻。

沈溪儘管在之前酒宴上故意灑了許多酒水,不過一場酒宴下來依然喝了不少,頭暈暈沉沉,喝過茶後稍有緩解,不過此時他隻想找個地方好好睡上一覺。

卻聽張鶴齡道:“諸位身在翰苑,乃飽學之士,本侯有些不解之事想一問究竟,不知諸位可否解本侯心頭之惑?”

朱希周等翰林算是在官場浸淫多年的“老油條”,在來之前就猜到壽寧侯邀請赴宴與來日的經筵有關,那不用說,張鶴齡要問的就是明日弘治皇帝要經筵上有可能問及的題目。

朱希周代表眾翰林行禮:“侯爺但說無妨。”

張鶴齡笑了笑,點頭道:“本侯近日翻閱史書典籍,對於洪武三十二年至永樂年間之事稍有不解,太祖至太宗之間,似乎少了一段史籍記錄,諸位都是翰苑出身,想來對這段史料很熟悉咯?”

朱希周、王瓚、王九思等人麵色都有些怪異。

這問題,已是近來第二次被人提出,上次就是謝遷跑到翰林院去,說是弘治皇帝問及這段曆史典故,讓眾翰林寫條子上去。

有翰林對這段曆史不了解,就算了解也隻是知道些皮毛,還都不敢詳加敘述,隻是將太宗皇帝朱棣的帝位合法性予以肯定,定了個“太祖傳位太宗”的基調,讓真正的修史者覺得麵目無光。

可這就是現實,因為朱允文一脈已斷絕,帝位如今在朱棣一脈根深蒂固,將近百年過去,沒人再去計較當初到底發生了什麼,隻是有良知的史官會把當年的舊事記錄下來予以封存,以備將來修史所用。

眼下卻並非提出的好時機,因為在這之前,弘治皇帝並沒有透露給建文帝翻案的口風。

張鶴齡本來滿心期待,可見到眾翰林一個個麵帶尷尬之色,不由皺眉:“諸位,難道也不知這段曆史?”

坐在簾子後麵傾聽的壽寧侯府幕僚趕緊出來,來到張鶴齡跟前恭敬行禮後,在他耳邊低聲說了一句。

張鶴齡先是一愣,繼而笑道:“若是諸位大人不便細說,不妨用紙筆寫下來。”

朱希周等人聽了不由稍微鬆了口氣,不說,改用寫,而且是匿名,那基本不用背負太大的責任。

張鶴齡馬上讓侯府家仆撤去茶幾,搬來書桌,前來赴宴的翰林有一個算一個,每人麵前都有一方書桌,筆、墨、紙、硯一應俱全,還有紅袖添香,卻是之前出來獻舞的舞女,儀態萬千為眾翰林研墨。

翰林官一個個都是正人君子,就算平日見到女子也保持一定的距離,如今幾杯黃湯下肚,美人在旁,淡淡體香傳來不由讓人旖念叢生,連王九思這樣“誌向高潔”之人都免不了麵紅耳赤。

反倒沈溪臉色最是自然。

翰林們拿著筆,還是不想實話實說,就算知道得不多,也不想老實交待,因為背後牽扯的事情太大,朱希周等人所抱的想法是,當初怎麼糊弄皇帝的,現在照搬過來繼續糊弄壽寧侯。所寫內容,依舊是似是而非的套話。

在曆史問題上這般敷衍,這是翰林們的第一次,但誰叫這段曆史屬於“不能說的皇家秘辛”?

唯獨沈溪這邊,沒什麼顧忌。

他都被謝遷逼著給皇帝上書論及為建文帝恢複年號,這說明弘治皇帝是真的動了心思,若來日經筵上弘治皇帝拿此事問大臣,眾大臣要麼回避,要麼直言“不可違背祖訓”,那他這個上書之人豈不是要被降罪?

現在把事情和盤托出告訴張鶴齡,對沈溪來說反倒是拉這位國舅爺下馬的良機。

張鶴齡到底是皇親國戚,他在詹事府和六部的擁躉眾多,禮部尚書徐瓊還是他姐夫,隻要他能將建文舊事說得詳儘,那些隨風搖擺的牆頭草就會跟著倒過來。

沈溪提筆寫道:“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懿文太子薨,至九月,太祖立懿文太子次子為皇太孫……”

你張鶴齡不是要當弘治皇帝的應聲蟲嗎,我就寫得儘量詳細些,幫你這個忙。

**************

ps:第五更啦!

還有誰能做到天子一諾千金?哈哈,今天還有一章,趕緊去完成,大家也不要忘記訂閱、打賞、推薦票和月票鼓勵一下哦!(。)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