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六一章 畏縮不前不可取(第三更)(2 / 2)

寒門狀元 天子 5902 字 10個月前

李頻所說乃是實情,沈溪知道,如今大明北方的農作物,品種單一,之前他引進的玉米和番薯,尚未傳播到華北及西北之地,同時老百姓也不會願意在這種有土地但不安全的地區耕種,寧可到南方當佃戶或者是做工過活。

沈溪道:“李將軍提及之事,本官多少有所了解,居庸雖是庇護京畿的第一雄關,但臨近九邊重鎮宣府,曆來兵員補給困難……”

他先給李頻一個信號,你們的困難我了解,不但我了解朝廷也了解,所以不用發牢騷,有困難談困難,彆拐彎抹角,“朝廷或許會在此戰後數年之內,從南方遷徙數十萬失地百姓充實宣府以及延慶州、保安州等州府,補充地方兵員不足!”

“當真如此?”

李頻聽到這消息,精神為之一振。

沈溪道:“本官領兵出居庸關後,居庸關內兵馬當以固守為主,切勿輕言出擊,令土木堡之禍重演。”

聽沈溪提及“土木堡之禍”,李頻有些無奈的臉上,突然增添了幾分自豪。

當年土木堡之變後,瓦剌數十萬兵馬進攻京城,居庸關堅守七天七夜,依然巍然矗立,為贏得京城保衛戰打下堅實基礎。

李頻原本得知韃靼人兵臨城下,心中著急,生怕關城失守自己無法跟朝廷交待,現在沈溪提出類比,當初也先的兵馬不比眼下韃靼人的鋒芒更盛?最後怎麼樣,還不是在居庸關铩羽而歸?

居庸關駐守靠的是關口的險要,至於兵員多寡不重要,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五千兵馬跟五萬兵馬差不了多少。

雖然聽起來像是自欺欺人,但沈溪還是振奮了李頻的精神。

“大人,韃靼如今兵鋒極盛,九邊之地皆都固守不出,韃靼極有可能兵臨京郊,您……依然準備出關迎戰?”

李頻開始關心沈溪下一步戰略。

如果沈溪說將駐守居庸關,幫他守住這京畿第一雄關,自然是李頻最想聽到的結果,但他也知道沈溪所領皇命是去收複榆林衛城。

沈溪問道:“李總兵對此如何看待?”

李頻道:“如今居庸關以外,韃靼騎兵橫行無忌,從關口到大同府,道路皆都被封,大人領兵出戰,恐各處無往援兵馬,您所率大軍……恐難與韃靼主力正麵交鋒!”

沈溪輕歎:“李總兵說的是,韃靼人乃是馬背上的民族,蒙古騎兵可說是來去自如,暢通無阻,本官就算有幾千京營兵馬,騎兵數量卻少得可憐,一旦遭遇韃靼主力,勝算近乎於無!”

李頻駐守居庸關不是一年兩年,蒙古騎兵的強橫自然是心中有數,當下歎道:“也就是沈大人您親自領兵,換作他人,莫說是韃靼中軍主力,便是小股騎兵,幾千兵馬也無法抵擋。”

“所以大人,還是莫要輕兵冒進,不若從長計議,從居庸關出發,緩步而行,待寒冬降臨韃靼撤兵,尾隨其後逐步收複失地,揚我大明國威。”

這話可以說說到沈溪心坎兒裡了。

李頻此番話說得婉轉,所提觀點,跟沈溪設想基本一樣,就是不著急出兵,等韃靼人主力撤了再出擊。

敵退我進,敵進我退,敵不動我不動,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其實說白了就是守住一個“慫”字,絕對不跟韃靼正麵交鋒,如此就不會遭遇失敗,就算最後計算功勞時沒有大功,至少也無過。

本來這個建議極好,但問題是朝廷不允許這麼做,沈溪被朝廷當成炮灰一樣送往西北,領的是延綏巡撫的差事,朝廷那些大佬會說,你沈溪身為延綏巡撫,進兵未到延綏鎮,尚在幾百裡外的居庸關就畏縮不前,那你去西北的目的就是消極避戰?

“畏縮不前,實不可取。”

沈溪苦笑道,“本官始終要為天下黎民負責,與韃靼這一戰,乃是我大明朝廷準備良久的一場戰事,為的是揚我國威,若等到韃靼主動撤兵再出擊,那時本官就會成為天下人的笑話,如何有麵目在朝中自處?”

*************

ps:第三更到!

大家不要認為天子把大明軍隊寫得太弱了,實際上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即便是取得所謂大捷的京師保衛戰,固守大同、宣府等衛城的郭登、楊洪等素稱驍勇善戰,但瓦剌進攻和過境時,也隻知道嬰城自守;紫荊關遇險多次求救,概不發兵,坐視雄關被破;甚至瓦剌人遭遇失敗撤退,也不出城堵截,坐視其自如退去。

沈溪是文臣,沒辦法練兵,以疲弱之兵應對韃靼鐵騎,其後果不問可知。

當然,沈溪肯定會想辦法,最終打敗韃靼人!請大家拭目以待。

最後,這幾天卡文嚴重,六七個小時才能出一章,大家看在天子如此勤奮的份兒上,淩晨一點還不睡為大家更新,來一波訂閱和月票鼓勵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