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沈溪得到援軍,必會在我們背後掀起波瀾,此人是明朝大臣中最危險的人物!”亦思馬因在給達延可汗巴圖蒙克的信函中,如是寫道。
……
……
蒙古人對於沈溪這個對手,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因為沈溪具備一個軍事家的頭腦,不僅敢於孤軍深入,還能以弱勝強屢屢創造奇跡,令韃靼人寢食難安。
沈溪就好像一根針,紮在韃靼人肉上,可惜韃靼人此時尚且無法騰出手來拔除沈溪這根針,隻能分出部分精力先穩住,不讓針紮得更深,但若這根針後麵再有強大的推力,那韃靼人必須要分出更多的精力應對。
如此結果,就是令韃靼人不能將所有精力全放在攻打張家口堡和宣府鎮上,亦思馬因之前堪稱完美的計劃因此受阻,到現在已經是疲於應付。
亦思馬因原本認定沈溪是被明朝閒置的棋子,是沈溪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才爭取到領兵到宣府支援的差事,明朝皇帝和重臣不會相信沈溪這樣一個沒資曆、沒聲望的小子,等到居庸關有大批兵馬調動的消息傳到亦思馬因耳中,亦思馬因才意識到可能是被明朝給欺騙了,也許沈溪是明朝故意放出的誘餌,後續大批援軍才是隱藏的殺著。
殊不知,所謂“援軍”,不過是沈溪派出十多名官兵,利用晚上取水的機會,沒有走官道,而是分散抄小道,從永定河峽穀經鎮邊城所將西北戰事消息傳到居庸關,利用居庸關內守將——隆慶衛衛指揮使李頻自編自導的一場戲。
這出戲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為了麻痹韃靼人,以為明朝方麵有了防備。
沈溪要求李頻一方麵向朝廷報告宣府遇險的消息,一方麵迅速從周邊的昌平州、懷柔、順義和渤海所抽調兵馬,然後在確保居庸關安全的情況下,將湧入關中的難民組織起來,扮成軍隊,在居庸關周邊做出一副兵馬大規模調動的跡象。
因為韃靼斥候本身不具備探查居庸關內明朝人馬來源的能力,隻能有事說事,使得亦思馬因這樣的老狐狸,也沒料到這一切不過是沈溪的陰謀。
在亦思馬因這樣的聰明人心目中,沈溪這樣同級彆的對手做任何事都應該有其目的,所以他覺得沈溪沒必要故意導演這麼一場戲,畢竟他沒法親眼見證,無法斷定情報真偽,隻能按照最壞的情況進行戰略部署。
如此一來,亦思馬因隻能被動調動兵馬,防備沈溪跟援軍彙合,這樣就造成一個結果,原本處於韃靼圍攻中的宣府城得到暫時的喘息之機。
張家口堡如今已到危如累卵的地步,宣府鎮卻在經曆亦思馬因的強攻後歸於平靜。此時若宣府守軍立時分兵援救張家口堡,戰局可能會發生根本性逆轉。
但大明各路人馬曆來的習慣,就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同為宣府鎮轄地,宣府在韃靼撤兵、外麵僅僅隻有少數兵馬監視的情況下,仍舊閉城不出,錯過援救張家口堡最佳時機,進而導致其後自身的覆滅。
而沈溪這邊的壓力陡然間增大,原本城外就有五千韃子騎兵,結果一夜間又增加六千,光是城外的韃子騎兵數量就過萬。
一萬一千騎兵,打六千剛剛恢複建製戰力堪憂的步兵,還是在幾乎不設防的大明遺棄廢城的土木堡,這場戰事對於沈溪來說沒有任何勝算。
原本韃靼人此時就可以強攻土木堡。
土木堡的防守強度可比張家口堡和宣府低了不知道多少,但偏偏韃靼人對土木堡有著莫名的畏懼,因為就在十多天前,韃靼軍中非常強悍的女將火綾,就在這裡折戟沉沙,遭遇人生最慘痛的慘敗,不但全軍覆沒,還令自己淪為戰俘。
沈溪用區區六千人馬,先是殲滅韃靼四千騎兵,而後牽製一萬一千韃靼騎兵主力,說出去都沒人敢相信。
如今等於是亦思馬因親率四萬人馬,分出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跟沈溪周旋,剩下的除了圍攻張家口堡外,已經無心圍攻宣府。如果此時大明果斷出兵,與沈溪彙合後迅速北上,那麼亦思馬因在內外交困沒有退路的情況下,隻能接受戰敗的命運,大明挾一場大勝果斷出兵草原,那麼封狼居胥的奇跡就將上演。
可惜,一切都沒有如果,有的隻是無儘的遺憾!
一切,還是要靠沈溪來扭轉乾坤,改變大明的命運!
*************
ps:第二更!
今天還有一章,天子繼續求雙倍月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