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陛下。”謝遷走了出來。
朱厚照撅著個屁股,從門簾後麵看到謝遷的身影,臉上有了笑容,心想:“謝先生跟沈先生的關係非比尋常,謝先生一定會支持沈先生,有他在,我就放心了。”
謝遷道:“陛下,老臣並無異議!韃靼兵馬進犯寧夏鎮,早有警示,如今一切隻是按照西北奏報之事所做出判斷,至於用兵也是由劉尚書一力負責!”
與之前李東陽說話言之鑿鑿的口風不同,謝遷說這話就顯得模棱兩可,跟謝遷的秉性有關。
謝遷現在是想幫沈溪但幫不上,又不想落井下石,心裡又隱隱覺得沈溪不是無的放矢,沈溪說的或許有道理,他又不不敢承擔風險,所以乾脆就當牆頭草,風往那邊吹他就站在哪邊。
既然現在皇帝讚同李東陽的說法,那他就順著李東陽的話說,認為韃靼人是在寧夏鎮,他說了這些都是根據邊關奏報得出的結論,出兵帶兵都不是他負責。
擺明推卸責任。
這責任推卸得無懈可擊,就算是皇帝也不能說什麼,因為的確京城跟寧夏鎮之間相隔千山萬水,戰略和戰備上的事情,都不應該由京城來決策。
這會兒君臣之間相處融洽,言談甚歡。李東陽和謝遷的口風一致,另外三位則是蕭敬、劉健和馬文升,這三位不願意在這種時候惹麻煩,至於沈溪上奏在宣府遇到韃靼主力的事情,就這麼被一眾老臣忽略了。
此刻反倒是朱厚照急了,他心想:“不對啊,為什麼這裡說的,跟二舅與我說的完全不同?如果說他們說的是對的,那沈先生所遇到的就不是韃靼主力,那是什麼?如果他們說的有錯,沈先生遇到的是韃靼主力,這會兒連他們都不告訴父皇,那京城豈不是有危難?”
裡麵的朱祐樘再道:“諸位卿家,近日來,城中可有何事發生?”
朱祐樘顧慮自己身體不好,怕自己突然駕崩傳位給太子受到乾擾,所以希望京師戒嚴持續下去,但他是個負責任的皇帝,知道不能為一己之私而置京城百姓民生於不顧,所以他對京城治安和民生很在意,時不時就要過問一下,看看百姓生活受到這次戰事多少影響。
這會兒幾個老臣都在打量謝遷,希望謝遷出來說話。
原因是之前謝遷力挺張鶴齡的說辭,勸皇帝繼續對京師戒嚴,還提出早開早市晚開晚市的做法,來緩解城中百姓生活壓力。
如今張懋和張氏兄弟都不在,謝遷也就沒那麼多避諱,直言道:“陛下,城中百姓雖然並未受戰事直接影響,但京畿之地商貿往來幾近中斷,城中有不法商賈趁機囤積居奇,倒賣貨物,以至於物價飛漲,即便早晚兩市,城中百姓買賣五穀雜糧,價格也比之往常年貴出數倍,以至於存糧不多的百姓人家,如今日子已極為難熬!”
聽到這話,李東陽、劉健和馬文升都打量謝遷一眼,好似在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朱祐樘麵色有些不佳,京師繼續戒嚴的命令才下了沒幾天,現在就讓他更改,有點兒朝令夕改的意思,但若知錯不改,就是讓京城的百姓繼續遭殃。
朱祐樘為自己辯解:“朕始終是將城中百姓的生計放第一位!”
這話說得很中肯,連劉健等人也不得不趕緊行禮:“陛下聖明!”
“既然如此。”朱祐樘道,“暫且解除京師戒嚴,令城外糧食可以運進城來,緩解城中民生壓力!”
朱祐樘善於撥亂反正,或者說他自己沒多少主見,喜歡隨波逐流,他的成功並非來自於鐵腕的治理,而來自於他任用多名賢能之臣,再就是遇到明朝中葉這麼個太平的好時候,本身朱祐樘在明朝眾多皇帝中能力隻屬於一般,但他任用的這些大臣,放在哪朝哪代都能頂得起朝堂。
就在此時,忽然門簾後麵傳出個急迫的聲音,這聲音略帶幾分稚氣:“……不可啊,父皇!千萬不可如此!”
皇帝下了旨意,居然有人大叫“不可”,在場的幾名大臣都在想是誰這麼無禮,就見到一個少年郎從門簾後麵跌跌撞撞衝出來,換作彆人,連在場的大臣都不會容忍,更彆說是有病在身的皇帝。
敢於打攪這種級彆的會議,純屬自己找死。
但進來之人,卻讓在場所有人都沒了脾氣。
是太子朱厚照。
彆人都不行,唯獨朱厚照可以隨便無的放矢,沒辦法,皇帝就這麼個兒子,皇位不傳給他也必須得傳給他,皇帝也一直把這個獨子當成儲君在培養。
**************
ps:第二更到!
天子繼續求訂閱和月票鼓勵!尤其是雙倍月票,如今投一張算兩張,怎麼都不容錯過,請大家多多幫忙捧場!
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