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溪確定韃靼人短時間內無攻城計劃後,下令升帳,這一戰有許多需要總結的地方,同時他還要為幾天後的斷水做準備。城中缺水的話,戰事將無法持續,之前修築的防禦工事也等於徒勞無功。
……
……
城外韃靼軍大營中,兵馬調動頻繁。麵對首戰千餘人馬的折損,擺在亦思馬因麵前的問題,是否繼續攻打土木堡?
一旦決定攻打,代價可能會很大,而且耗費時日,這跟韃靼人速戰速決的戰略規劃相違背。
若是派出部分兵馬對土木堡圍而不打,主力繞過土木堡東進的話,除了後方留下一個不穩定因素,還會因分兵攤薄主力兵馬數量。
就好似之前攻打宣府鎮城和張家口堡,因為沈溪擊敗火綾的四千人兵馬,亦思馬因必須派出六千人前來增援,而後又因為遭受“馬雷”襲擊損失慘重,不得不再次分兵,直接造成韃靼主力嚴重不足,張家口堡和宣府鎮城兩戰耗時都超過預期,這跟韃靼人預期不太符合。
此時京城內,朝廷正在籌劃如何鞏固京畿防禦,由於弘治皇帝朱祐樘臥病在床,這件事交由內閣議定。
內閣大學士都是文臣出身,對於行軍打仗不甚明了,便臨時組建了一個“顧問團”,成員由內閣三位大學士、吏部尚書馬文升、兵部左侍郎熊繡、五軍都督府都督英國公張懋、京營總兵官壽寧侯張鶴齡七人組成,商討擬定京城和居庸關、紫荊關防備事宜,同時調動西北兵馬回撤,征調各地兵馬勤王……
事情繁雜,以至於顧問團成員不得不坐下來商討,但開完一天會後謝遷才發現,之前該做的準備已經做了,即便韃靼人攻破宣府鎮城往居庸關殺來,朝廷似乎隻需要保持原來的戰略不變即可。
“商議一日,到最後發現徒勞無功,難怪都說官做得越大,越是無能!”謝遷非常惱火,但在文淵閣他有脾氣也沒得發,回到府裡,跟馬文升坐下來商討一下邊關戰事,謝遷上來就忍不住抱怨開了。
馬文升未予置評,因為他知道,這會兒謝遷因為沈溪的事情正上火,不想火上澆油。
朝中那麼多大臣,隻有馬文升跟謝遷支持出兵援救土木堡,可惜這計劃並未在朱祐樘那裡獲得通過,這意味土木堡被朝廷戰略性放棄,等於推沈溪送死。
謝遷坐下來,拿起桌上一份書函,正是之前沈溪給他發的求援信,搖頭歎道:“當時未曾想,沈溪小兒預料的一切都屬實,朝廷早一步派出兵馬往宣府,何至如此?”
“現在亡羊補牢猶未晚矣,但朝中大臣各個想的都是如何守住京城,卻不知唇亡齒寒的道理……當初土木堡之禍,居庸關也未失守,京師不同樣為狄夷襲擾?”
“於喬不必過慮,如今失守的隻有宣府鎮城和張家口堡,大同和太原兵馬如今也該得到消息。即便未有朝廷調兵命令,各處兵馬也應知曉勤王。”
馬文升為了安撫謝遷,對沈溪的功勞予以充分肯定:“宣府之失,責不在沈溪,而在於各處兵馬無法協調一致,朝廷未安排九邊總督統籌,三邊和宣大之間缺少必要的聯絡,情報滯後,各處守軍固守城塞不出,被北寇從偏頭關進入關內都不知……唯有沈溪能預測到敵人動向,功勞不小!”
以前謝遷要求著馬文升,讓馬文升通過跟劉大夏的良好關係去說和,讓沈溪“罪責”可以得到適當減免。
但現在卻不需要如此了,因為這會兒西北戰事最大的庸臣是劉大夏,罪責最大的也是劉大夏,就算要將土木堡選擇性放棄,朝廷也沒一人不肯定沈溪的遠見卓識,反倒是當初否定沈溪建議的朝臣會有麻煩。一旦戰事結束,恐怕就連次輔李東陽都會被朱佑樘秋後算賬。
現在就看韃靼人幾時殺到京城之下,還得看朱祐樘身體何時好轉。
謝遷冷笑不已:“沈溪小兒為國鞠躬儘瘁,一人破韃靼四千主力,這樣的功勳,便是封個侯也不為過吧?可偏偏他在土木堡如此靠近居庸關之所,朝廷竟不能出兵往援,這是讓為國儘忠的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