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1章 各有算計(1 / 2)

寒門狀元 天子 14791 字 2024-03-18

連張永跟小擰子都見不到皇帝,楊一清跟朱暉就更沒機會了。

兵馬從紫荊關起行,本來楊一清還打算去找正德皇帝奏稟一些事,但才到小擰子這裡就已經被擋駕。

“楊大人莫要勉強,陛下昨晚休息得不好,目前正在休息中!”小擰子道。

楊一清道:“但涉及地方平亂事宜……”

小擰子歎道:“這些事有沈大人主持,用得著楊大人來擔心嗎?楊大人有所疑慮的話,可以直接去請示沈大人,兵部自然會將所有出兵事項都安排好,這不……胡大人已決定留下來了?現在胡大人已經是陛下親自委派的負有平匪重任的欽差大臣了呢!”

這次回京城的人中,雖然包括朱暉和楊一清,卻不包括胡璉。

胡璉直接從宣府巡撫轉任河南巡撫,專司負責清剿地方盜寇和民亂,至於所用兵馬並非對韃靼之戰的百戰雄兵,而是從楊一清和朱暉調遣的京營官兵中選拔,這些人馬因為並非沈溪嫡係,以至於戰鬥力明顯跟之前胡璉統率的兵馬差一個數量級,胡璉沒有多大自信能快速平亂成功。

不過此時胡璉卻在著手準備。

按照沈溪安排,平亂隻是其次,用兵為輔,主要是以懷柔政策收攏災民,儘量避免叛亂擴散,同時以地方衛所人馬協助平叛等。

楊一清對此不太放心,他想去呈奏皇帝,讓朱厚照明確權責,可惜此時朱厚照不想理事,生人勿近,楊一清隻能放棄麵聖的想法。

楊一清回到自己的坐騎前,朱暉過來問道:“應寧,你見到陛下了?”

說話間,朱暉看了看緩慢啟動的鑾駕,對楊一清麵聖的事情並不抱多大希望,但循例他還是過來問上一句。

楊一清搖頭道:“並未見到陛下。至於平亂之事,看來一切都要根據禦旨所提,由胡重器負責,這件事也將由兵部來主導。”

朱暉顯得很為難:“咱帶兵出來說是平叛,但其實……就是來保護陛下周全的,現在征調大部分兵馬前去平叛,陛下身邊護送的人就少了,很難確保萬無一失啊。要不,你去跟之厚商議一下?”

楊一清有些無奈,心想:“我們不但是來保護陛下的,還要來盯住沈之厚,現在人馬都被沈之厚調去平叛了,你讓我去跟他商議,這算怎麼個說法?”

楊一清可沒有楊廷和那樣激進的想法,在他看來隻要能保持一團和氣,剩下的也就無足輕重,他可不想輕易挑起是非。

“既然陛下已做出決定,那為何要違背陛下意願?”楊一清道,“在確保陛下安然無恙後,如今一切都應以陛下禦旨為準。”

朱暉連連點頭:“對對對,還是應寧想得周全,咱隻要聽陛下的,哪怕先前的懿旨跟陛下頒發的聖旨有所不同,也應該以聖旨為先,這不介夫跟壽寧侯那邊,也隻能聽陛從旨意,乖乖撤回京城去了?哈哈,那咱就出發,彆等了,再拖延下去的話怕是追不上!”

說完,朱暉不再跟楊一清商議,急忙往自己的馬車而去。

……

……

朱厚照從紫荊關出發回京,算是波瀾不驚。

紫荊關內發生的最大事情,便是沈溪、張永跟小擰子之間的三人聯盟,不過這件事是在秘密中進行,就連一直盯著他們的江彬對此也基本不知情。

不過有一人卻察覺到了危險,甚至將這三人聯盟的細節大概都掌握,便是之前一直留在居庸關,此時仍舊沒返回京城的麗妃。

麗妃不是不想回京,而是沒有朱厚照的旨意,她不知自己是否該走。

小擰子離開居庸關後便杳無音訊,麗妃跟皇帝的聯係就徹底中斷了,至於錢寧、江彬、張永這些人,跟她沒有什麼深厚的交情,使得麗妃對外界的消息所知甚少,隻能靠小羅子和廖晗去打探。

但這二人的地位到底不高,能探知的消息非常有限。

不過就算如此,麗妃還是得知皇帝已從靈丘取道紫荊關回京城,並且沈溪、小擰子跟張永都陪伴君前的消息。

“這下可落進沈之厚的圈套了,最怕的就是沈之厚利用內閣跟他的矛盾,倚靠司禮監去打壓內閣,到時候沈之厚便可立於不敗之地!”

麗妃非常氣惱,覺得自己又遭人背叛。

麗妃很願意跟沈溪建立攻守同盟,共同進退,卻屢屢被沈溪拒絕,在這種情況下,麗妃開始對沈溪嫉恨起來。

“娘娘,您說誰會繼任司禮監掌印?擰公公還是張公公?”小羅子在旁問道。

對於廖晗來說,司禮監掌印人選跟他關係不大,並不放在心上,不過小羅子就不同了,小羅子畢竟是太監,他未來的前途跟這次司禮監掌印人選密切相關。

麗妃打量小羅子,問道:“你希望誰來當掌印?”

“還是……擰公公吧,雖然擰公公也有私心,但他之前對娘娘還是非常恭敬的,一度做到言聽計從,他上位對大家都有好處吧?”小羅子眨了眨眼道。

此時小羅子也在觀察麗妃的反應,想知道自己將來是否可以跟著小擰子做事,慢慢積攢資曆。

此前他就受麗妃差遣到小擰子身邊做事,但實際上卻負有監視之責,隻是因為小擰子外出去找皇帝,才使得小羅子暫時“失業”,但若回到京城,小擰子當上司禮監掌印,小羅子便覺得自己有了發跡的機會。

麗妃道:“本宮寧可讓張公公上位!小擰子這個人實在太過狡猾,簡直是滑不留手的小狐狸,他能在劉瑾跟張苑掌權時屹立不倒,沒點本事能行嗎?若本宮相信了他的鬼話,豈不是跟你們這些庸才一樣愚不可及?”

小羅子無奈地道:“奴才愚鈍,娘娘您高瞻遠矚,不過張公公似乎壓根兒就不是娘娘您的人啊。”

“他是誰的人不重要。”麗妃眉宇之間露出凝重之色,“最重要的,是他在陛下跟前沒地位便可。”

……

……

朱厚照加快速度回京,京城這邊則顯得有些紛亂。

楊廷和跟張鶴齡領兵灰溜溜回到京城,他們沒見到朱厚照,隻是被一道聖諭給打發回來了,至於沈溪前往居庸關整頓兵馬的懿旨也被駁回,等於說張太後針對沈溪下的兩道懿旨都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張鶴齡跟楊廷和回朝後,第一時間去拜見張太後。

永壽宮內,楊廷和將出城後的遭遇詳細奏稟張太後,張太後臉色多少有些不悅,因為楊廷和跟張鶴齡沒有完成她交托的任務,甚至二人隻是在得到皇帝的聖旨後便匆忙回京,在她看來沒有儘到職責。

本來就是因為我兒子頑劣,派你們去保護他,結果他隨便一咋呼,你們就老老實實回來了,這點兒小事都做不好,讓我怎麼信任你們?

不過表麵上,張太後卻表現得波瀾不驚,還擠出一副安慰的笑容,心平氣和地問道:“兩位卿家辛苦了,出城這三天時間,哀家一直牽腸掛肚,如今你們可以確定皇兒確實安然無恙吧?”

因為張鶴齡跟楊廷和都沒見到朱厚照,對於皇帝“安然無恙”的論斷不敢輕下。

張鶴齡道:“回太後娘娘,我二人隻是半途得到聖旨,並未見到陛下本人,不過以保國公奏稟應是如此。娘娘不必太過擔心,如今陛下已多番露麵,聽說出紫荊關時身邊前呼後擁,有諸多人馬護送……”

張太後很不滿意:“為何哀家聽說,陛下留下大部分兵馬交給新任河南巡撫胡璉統轄,讓他領軍平定地方盜寇?”

話語裡聽不出有指責的意思,張鶴齡這邊不太明白,但楊廷和卻是心思縝密之人,自然知道自己沒有完成張太後的交托,想讓張太後對自己刮目相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當即回道:“太後,是否再次派出人馬,半道迎駕?”

張太後臉色轉黑,似在怪責楊廷和沒把事情辦好,最後微微搖頭:“算了吧,既然皇兒親自下了禦旨,那哀家還能說什麼?隻要他平平安安回來就好。”

或許是因為自己的親弟弟也是這次差事的經辦人,張太後並沒忍心多怪責,怕影響張鶴齡在朝中的地位。

張太後道:“皇兒的身體狀況,京城這邊不太清楚,派太醫過去看一下應該可行吧……壽寧侯,你勞累了幾日,先回家歇息,哀家有話要跟楊卿家說。”

張鶴齡本身隻是出京執行任務,在發現自己姐姐態度冷漠時,也意識到自己差事沒做好,張太後隻是沒說他而已。

張鶴齡看了楊廷和一眼,行禮告退。

隨即張太後將身邊太監和宮女屏退,如此一來永壽宮大殿內隻剩下張太後跟楊廷和二人。

……

……

永壽宮安靜下來,張太後的臉色仍舊不太好看,不過她也沒有繼續怨責楊廷和的意思。

張太後問道:“楊卿家,之前壽寧侯在,有些事哀家不便相問。現在隻有哀家跟你二人,你且說,此番是否兵部沈尚書在暗地裡做出什麼舉動,逼迫皇兒做出如此安排?”

或許是這件事真的觸怒了張太後,張太後考慮到弟弟跟楊廷和很難違背皇命,自然要從出處找根由。

此時其實是楊廷和攻擊沈溪的最好機會,但他卻有些遲疑,因為他知道繼續針對沈溪的話,是可以讓張太後更信任自己,但問題是卻會讓謝遷心生隔閡,尤其是皇帝那邊他再也無法扮好人。

楊廷和謹慎地道:“回太後,紫荊關內發生了什麼事情,並未有更多消息傳來,所以微臣……並不知曉此事是否跟沈尚書有關。”

楊廷和沒攻擊沈溪,但也沒有就此罷休,他話裡的意思是讓張太後自行揣摩,或者說張太後可以從最後誰會受益進行判斷。

張太後略微沉思,不滿地道:“哀家一切都是為了保護皇兒,你作為內閣大學士,知道儘忠職守,保護皇兒安全,難道沈卿家他會不懂?沈卿家自從領兵以來,所向披靡,理應熟悉兵法,他會不知朝中這些避諱?”

此時連楊廷和都聽不出來,到底張太後是什麼意思。

張太後繼續道:“皇兒若安然無恙還好,若有什麼事,哀家絕不能讓一些人好過,折騰了大半年時間,皇兒都在外流浪,甚至張家口時還出了危險……唉!哀家就這麼一個兒子,又沒有子嗣,出了事誰來承擔這個責任?”

“是。”

楊廷和畢恭畢敬行禮,這個時候他跟謝遷不同,沒權力指導張太後做事,所以隻能充當應聲蟲。

張太後又道:“楊卿家,你也算足智多謀,之前你為哀家所做建議,哀家覺得很有見地……此番你怎麼看?”

本來楊廷和以為聽張太後抱怨一番自己便可離開,但見張太後態度,他感到很不容易應付,此時張太後意向不明,讓他無從做更好的建議,更主要的是現在皇帝即將回京,再加上謝遷回歸拿下了內閣的主導權,楊廷和在朝中的輾轉騰挪空間已被大幅壓縮。

在這種情況下,楊廷和有兩種選擇,要麼忍氣吞聲,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要麼讓矛盾尖銳凸顯,創造機會讓自己更進一步。

這二者區彆很大,意味著他未來在朝中的發展方向,所以他自己也非常慎重。

沉吟一會兒,楊廷和才道:“回太後,沈尚書在西北立下大功,無可否認,但畢竟功高蓋主,陛下出遊本就跟沈尚書咄咄逼人有關,即便陛下回朝,恐怕也不得不防止沈尚書擅權弄事。”

張太後微微皺眉,問道:“還有呢?”

楊廷和又道:“隻有從沈尚書的官職入手……北方平靖,幾十年內韃靼都無力再對我九邊造成妨礙,再以知兵的沈尚書執領兵部恐怕不合時宜。但這件事得請太後跟謝閣老,或者陛下提及,微臣不敢非議。”

張太後點了點頭:“你說的很有道理啊,自古以來,功臣跟皇帝從來都有嫌隙,不然狄青、嶽飛這些人怎麼會死呢?也不是天家無情,隻因涉及權力之爭,不得不如此行事。唉,哀家本不想對朝中大臣過多防備,但有時候卻又不得不做出必要的應對。”

張太後說得輕鬆,但在楊廷和聽來卻明顯心口不一,若你真想回護大明穩定,至於拿沈溪跟嶽飛等忠臣相比?

張太後又道:“沈卿家回朝後,再讓他以兵部尚書處置朝事,恐怕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皇兒又很固執,若是能讓沈卿家到旁的衙門,又或者入閣,或許許多問題就將迎刃而解。”

楊廷和聽到這番話心裡非常不舒服。

讓沈溪當吏部尚書他是可以理解的,卻不願意讓沈溪進內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