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評論區有部分讀者認為文中某些內容不合理,在這裡統一解釋一下。 1、有讀者問:“軍裝和正步有什麼用?” 答:統一的著裝能夠起到識彆敵我和增加士兵歸屬感的作用,也能起到整肅軍容和震懾敵軍的作用,古今中外凡是有條件的正規軍鮮有不統一著裝的,古斯塔夫二世軍改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統一軍隊的顏色與著裝。而且文中也說了,剛征來的民兵穿得破破爛爛的的,總不能指揮著一群邋邋遢遢的人去打仗吧。 踢正步能夠加強士兵的紀律性和集體行動的協調性,不要說什麼古代軍隊踢正步不現實,踢正步和社會水平與教育水平並不掛鉤,基因也沒突變,現代人能伸直腿往前踢,古代人也能啊,從古代軍隊過渡到近代軍隊總得有人作出第一步改革,不需要非得等著異界土著先發明出來,然後主角才亦步亦趨地去模仿。 2、有讀者說:“中世紀那幫農夫沒有歸屬感,你這軍裝白扯,都沒有長時間的思想教育怎麼可能有歸屬感,你以為我軍的指導員是乾什麼的?” 答:作者不明白能否培養出歸屬感和時代有什麼關係,都是一樣的會思考、有感情的人,對於供自己吃喝的人或組織產生某種依賴、與同一組織內朝夕相處的夥伴產生感情是很正常的,隻要古人有著基本的道德觀和起碼的感恩之心,不需要靠先進思想的長期教育就能產生歸屬感。 3、有讀者說:“10人班30人排一點都不實際。” 答:類似班排這樣的小規模編製,自古以來一直存在,以古代中國為例,《周禮》上說“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千年前的奴隸社會就這麼搞了,主角出於習慣換一個貼近現代的名字而已,以避免以後火器普及後改來改去的麻煩。 另外這裡的班排編製隻是為了便於管理,在後裝槍甚至栓動步槍發明之前,主角的軍隊作戰時至少以一個連(100多人)的單位進行行動,不過清理殘敵時就另說了。 4、有讀者說:“老式青銅炮用6個炮彈你多說打死打傷120人,有400強盜衝到你農兵麵前你就可以全滅啦。” 答:文中沒有任何一處地方說過青銅炮能僅憑6個炮彈打死打傷120人,如果指的是收複富蘭港那一戰,這位讀者可能沒有看仔細,當時火炮主要是用來轟開城門,還是兩門火炮打了好幾輪才把城門轟開,火炮給海盜造成的傷亡實際上並沒有多少,120人的殲敵數主要還是靠士兵突入到城內與敵人肉搏造成的。 至於海盜能否衝到主角軍隊跟前,海盜本來人數就處於劣勢,之前還經曆了一次失敗,敢留下來守城已經很亡命了。這不是玩紅警一類的rts遊戲,鼠標一劃,選中小兵就不要命的往前衝直至戰死最後一人。 5、有讀者說:“說白了作者根本沒仔細研究中世紀的生產力啊,那種生產力支持不起這麼玩的改革,工業不是一拍腦袋就能玩的起來的。” 答:這位讀者的評論是在“第七十七章語言顧問與旗語通信”發表後寫的,但是截止到第七十七章,文中沒有展開任何實質性的工業建設或社會變革,所做的無非就是以下幾件事: 1)軍隊的若乾改革,是否合理在前麵的回答中已有描述,主要參考的是古斯塔夫二世的軍事改革; 2)製造火藥、火繩槍和青銅火炮,隻要有原材料和思路,憑借手工完全可以製造這些早期火器,曆史上這些東西本來就是中世紀後期出現的,而且文中交代過主角本來想直接跳到燧發槍,但單單是一個扳機就把他難住了。 3)做了兩個風帆戰艦的模型,但文中說了,他領地內的船廠暫時造不了實物,全風帆戰艦以後肯定是要發展的,而且也快了,等南方招募來的高級工匠一到位就開始,隻不過是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不可能一下子造出“勝利號”; 4)潛移默化地灌輸反奴隸製度的思想,主角既沒有冒著得罪統治階級的風險明目張膽地解放奴隸,也沒有打著自己的旗號進行宣傳,而是利用暗中投靠自己的神職人員,假借教會的名義。文中的教會就是以現實中的基督教為原型,且不論現實中如何,基督教從創建之初就主張人人平等,那個時候的羅馬帝國還是貨真價實的奴隸製社會。而文中的教會的也照搬了這個設定,創建後以人人平等的口號吸引教徒,雖然隨著發展,教會高層逐漸與貴族階級同流合汙,但是這個口號一直存在,截止到第七十七章,主角僅僅是喊幾句口號、搞一點宣傳,在這個世界裡既不新鮮也不突兀,當然,在條件成熟後,主角會采取一些實質性的行動; 5)整合零散耕地,推廣輪作製,挖灌溉渠,這些措施和“中世紀的生產力”沒什麼衝突吧; 6)製造馬拉收割機,原型是現實中的麥考密克收割機,有興趣的可以上網搜一下這種收割機早期型號的圖片,最初的收割機就是麥考密克在他父親的鐵匠鋪裡拚湊出來的,這玩意又不像蒸汽機那樣需要鏜床對汽缸進行精加工,不需要點太多的前置科技。 7)建立政務院,也和“中世紀的生產力”沒什麼衝突吧,難道中世紀就沒有類似的行政係統了^_^; 研發新的旗語係統,旗語也是自古就有,主角無非就是讓其傳達的信息更加豐富而已; 9)發明望遠鏡,知道望遠鏡的原理,招募到精於打磨的眼鏡師傅,製作早期的望遠鏡不難,1608年荷蘭米德爾堡眼鏡師漢斯·李波爾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 10)造紙、燒瓷器,這兩樣中國古代就有了,就不多講了。 上麵所說的幾件事情,沒有一件是無視社會生產力張口就來的,主角既沒有上來就研發蒸汽機,也沒有急吼吼地大煉鋼鐵(不過很快就要“小煉鋼鐵”了),不知道“那種生產力支持不起這麼玩的改革”這句話從何而來。 如果說的是以後推動工業化的劇情,那作者可以肯定的說,工業革命肯定是要開展的,否則這本書的名字豈不是白起了。 金手指也肯定是要開一些的,作者也知道僅憑一個人就能發起工業革命簡直是異想天開,發展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經不起考究之處,我隻能讓這個過程在我的知識範圍內儘量顯得“比較”合理。 而主角在前期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為以後真正的變革鋪路,地球上的工業時代也是從農業時代演化過來的,地球上開展工業革命所需的生產力條件也是以前農業時代積累出來的。 既然沒有進行“改革”的生產力條件,那就努力利用已有的資源製造條件,讓這個“累積”的過程儘量縮短,不需要巴巴地等著這個世界自我孕育出來,那樣主角的穿越和腦袋中的知識就沒有意義了。 6、主角供養1000多人的常備軍是否合理? 答:這個作者得承認,在寫的時候沒有經過細致的考證。 但要說明的是,在本書的設定中,主角是個伯爵,開始統治的是一個中世紀後期的標準伯爵領,領地裡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村鎮,總人口規模在6~7萬左右,絕非僅僅一個村子或鎮子,而且家族已經在此經營了數代。 當時想按封建時代的民兵比例來寫,但搜到的資料(包括一些其他中的設定)五花八門,有說20人口供養一個職業士兵的,有說50人口供養一個職業士兵的,有說100人口供養一個職業士兵的,隻好取了一個中間的數值,40~50人口供養一名職業士兵。 在中世紀吧搜到的幾個帖子顯示:公元1333年,英國愛德華三世時,柴郡能提供4000人兵力,約克郡能提供5000人兵力,14世紀的約克等北方幾郡麵對蘇格蘭軍能動員3000多人迎戰(裡麵的數據我沒找到具體的資料出處)。 這幾個帖子裡說的應該不全是職業士兵,大部分應該是臨時征召的民兵,不過本書中截止到吞並拜爾丁領時,主角供養軍隊的時間滿打滿算也不超過半年。 因為資料不全,心裡沒底,所以對主角家族的財富描述得比較模糊,迄今為止都沒敢說格萊曼家族累積了多少錢財,領地能收上多少稅來。 後來安排了繳獲海盜財富、造紙、賣瓷器這樣的“開源”情節,就是想在生產力真正提高之前,儘量製造一些合理點的條件把這1000多人的軍隊維持住,造紙就不說了,曆史上瓷器貿易帶來的利潤可是誇張得很,特彆是在壟斷的情況下。 如果還有讀者覺得太過誇張,就當是主角麵對複雜的開局環境而不得不“窮兵黷武”了一把吧,哈哈。^_^
部分“不合理”內容的解釋(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