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皇宮地震(1 / 2)

無論在什麼時候,選擇都城,關乎的是幾百年的大計,等閒馬虎不得。就比如項羽,明明打進了關中,稱霸天下,卻對秦國的老巢嗤之以鼻,拍拍屁股,毫不珍稀地走了,白白便宜了劉邦,從項羽放棄關中之地的那一刻,就決定了楚漢之爭的結局。

從秦漢以後,關中平原,成就了漢唐兩大盛世,長安代表著漢人的巔峰,漢家的榮耀、

朱元璋對於長安是心馳神往的,他希望遷都長安,他希望自己一手打造的大明朝,超越漢唐。

本來朱元璋還忌憚遷都的花費,好巧不巧,柳淳幫著他解決了最大的難題,老朱就迫不及待,想要動作了。

可在柳淳看來,遷都長安,完全是一廂情願。

西北之地,早就破壞殆儘,黃土高原承受不了百萬人口的壓力,而且一旦氣候變化,降水減少,西北就會首當其衝。

明末的起義從西北開始,就是明證。

如果把都城放到西北,隻會迫使百姓,提前揭竿而起。

首先說明一點,柳淳從不認為某個城市是完美的,包括他青睞的北平在內,都是問題一大堆。當如果真的想要遷都,北平絕對是比其他地方好很多的選擇。

北平讓人詬病比較嚴重的是距離草原太近,在曆史上,幾次有人殺到京師城下,肆虐橫行,土木堡之變的時候,若非於大爺挺身而出,大明就完蛋了,其後俺答汗也數次進犯京城,弄得大明君臣灰頭土臉。

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正因為定都北平,才把防線向北壓到了極致,最大限度保護了中原的農耕區,保住了大明的精華。

這一點非常重要。

五代的時候,兒皇帝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給了契丹,從此契丹人就兼具遊牧和農耕之長,既能縱馬馳騁,又能以利器攻城。這兒特點被金國和蒙古繼承,最終滅了兩宋,造成了崖山遺很。

大明把都城放在了北平,九邊重地,都成了帝國不能丟失的門戶,迫使朝廷投入巨大的資源。

事實證明,二百多年的堅持,還是有道理的。蒙古鐵騎一直是遊牧狀態,隻能不時打草穀,沒法真正威脅到大明的生存。

直到野豬皮崛起,搶占了遼東,變得兼具遊牧和農耕的雙重優勢,才能叩開山海關,肆虐中原……

試想一下,假如不是定都北平,在遊牧騎兵持續南下的壓力下,明朝會不會放棄一些不該放棄的地方,又會不會走上宋朝的老路?

假設的曆史,很難有答案,但有一件事卻是確定的,那就是被京城放在了北平,至少帶動了北方的教化大業。

以明朝為例,在開國之初,翰林多出自江西,等到了中後期,東南的官吏崛起,無論在科舉考試,還是在仕途官場,南方士人都占據了絕對優勢。

這還是在定都北平的前提下,假如都城放在南京,南方的士人優勢更大,壟斷仕途的機會更多,最後大明會變成什麼樣子?

隻有江南士人掌控的小朝廷嗎?

定都北平,至少能讓很不平衡的大明朝,維持稍微的平衡。

開辟海運,就能解決糧食問題。經略遼東,守住大寧,就能解決安全的問題……剩下還有一些麻煩,都不是不能克服。

所以從各個角度衡量,柳淳覺得北平都是最好的選擇。

而且北平又是前朝的都城,格局非常好,投入不用太多,就能完全遷都。

當然了,如果遷都北平,最糟心的怕是朱棣了,他好容易打造的老巢,直接拱手讓給了老爹……也不對,沒準朱棣還會高興呢!老朱遷都過去,他就有了地利,沒準還能跟朱標爭奪儲君之位呢?

要是這倆貨爭起來,我該站在哪邊呢?

柳淳還有點小苦惱,不過他很快就不用發愁了,因為老朱斷然拒絕了遷都北平的提議!

“前朝故都,朕不取也!”

老朱一句話,就廢了北平成為都城的希望。

北平是前朝的都城,老朱以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為口號,建立赫赫大明朝。若是遷都北平,豈不是繼承了前朝的法統?

從感情上,老朱就不同意。

既然是恢複了漢家河山,就應該選一個對漢家有非凡意義的城市,作為都城。

能進入眼簾的,無非是三處。

首推長安,其次就是宋代的都城開封,第三,就是洛陽。

老朱連日召集重要的文臣武將,詢問遷都的事情。

由於提出了“錯誤”的意見,柳淳被晾在了一邊,根本沒有參與討論的機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