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過年忙過年忙,這可不是假話,每到年根,家家戶戶的婦女們齊上陣,買年貨,做吃食,老少爺們也不得閒,修整屋子,交公糧,個個都有得忙,與平時不同的是過年時的忙亂是一種喜迎新年的忙碌,即便是忙,也忙得開心。
這個年代雖然沒有後世的生活富裕,可是年味濃重,家家戶戶都把過年當做是一件大事來做,儀式感特彆隆重。
知青點也有好幾個知青都請假回家了,隻有少數幾個距離家太遠的沒有回去,尹夏自然也沒有回去,她家裡已經沒人了,回家能乾什麼?
“夏丫頭,明天可彆忘了啊,早點起來,晚了可趕不上咧。”
“哎,王嬸我知道了。”尹夏點頭應道,然後送她出去。
如今光景好過前幾年,跟五六十年代相比,這些年的日子可謂是好過了不少,今年上交了公糧後大部分鄉親都分得了不少糧食,除了少數好吃懶做,工分少的人才會沒有得多少糧食,而那些老老實實乾活的村民們這幾天臉上都是笑嗬嗬的,無它,就是家裡分到了糧食,而且再過兩天村裡就會把村裡的養的豬賣給上頭,再結算村民們一年到頭的工分。
結算完後就會給大家分錢,但是要是有人工分不夠的話就得往裡貼錢,不然就要把你的糧食給收回去了。
而王嬸就是來找尹夏明天去城裡買東西的,王嬸是王建國的媳婦,是一個挺和善的人,平時對她多有照顧,這不過年了,什麼都得買一點,王嬸擔心尹夏不識路,就來找她一起去,按理說要去城裡也得等到隊裡的錢發下來再說,到時候大家手裡有錢了不就能買東西了。
可是王嬸卻不這麼想,王家家境還不錯,手裡頭有點錢,就想趁著大家還沒去買年貨的時候先行一步出發,先買一批回來再說,不然等到大家都發錢了,大家手裡頭有錢都一窩蜂衝到城裡,那可不是要擠死人了。
到時候她就買不到想要的東西了,所以王嬸總是會先去一次先買急需的東西回來,正因為這個原因,她來找尹夏的時候也問過她了,要是尹夏還有錢就先跟她去一次,要是沒有
錢就先不去了,等發錢後再去。
尹夏自然是不缺錢的,她也不想到時候跟彆人擠,便愉快的答應了。
第二天,尹夏早早的起床做了早飯,吃完便背著一個大背簍帶著尹軒出門去了。
她和王嬸約好在村口集合,等她到村口的時候王嬸已經到了,旁邊還有幾個婦女,也是提著籃子或背簍,原來還是有和王嬸一樣的想法的人,她笑了笑,跟他們打了招呼。
相處了快兩個月,大山村的村民不說全都認識,但也混了個臉熟,王嬸也帶了她家小兒子蛋蛋出來,一見到尹軒兩人便玩到一塊去了。
尹夏他們還是坐的牛車,農村出行沒有什麼工具,即便是自行車也不多見,自行車票一票難求,若不是有關係的人家根本找不來自行車票,在這個年代自行車可是一件奢侈品了,很少有人有自行車,大多數人家都是坐牛車、驢車,不過此時駕車的人並不是王叔,而是另一個中年大叔。
他們這些人也不是白白坐人家的牛車,給個兩分錢的車錢就行。
這些個婦女們東拉西扯,這家的閨女,那家的媳婦,從來不會感到無聊,尹夏一個小姑娘自然不會參與這些話題,隻靜靜的聽著她們講話,倒也有趣,其實若不是劉麗梅回家過年了,她也不會一個伴也沒有。
很快,城裡便到了,可能是因為臨近新年的原因,城裡不像往日那般冷清,而是熱熱鬨鬨的,往日幾乎沒人會去的國營大飯店也人滿為患,更彆說供銷社這種賣生活用品的店了。
“蛋蛋,拉著你弟弟的手!”蛋蛋沒有來過幾次城裡,一下牛車就新奇的到處看,還好他媽叫住了他,不然跑到哪裡去都不知道了。
反而尹軒因為之前就生活在城裡,這種情況並不陌生,很熟悉這種集市,所以還是乖乖的待在姐姐身邊。
王嬸拉著尹夏,邊走邊道:“我們先去供銷社,往常這個時候都會有一些不要票的碎布頭,碎毛線賣,我們要是運氣好估計能趕上。”
即便是大隊長家,他們的布票也不多,每次都是省著用,大人們往往好幾年都不得一件新衣服,都是穿到爛掉才不穿,就這樣也不舍得丟掉,還會拿來二次利用,拆拆補補又一年
,沒辦法,就算家裡有錢沒布票也買不到布來做衣服啊,可見布料有多珍貴。
到了供銷社,果然擠滿了人,尹夏他們隻好在後麵排隊,尹軒還好,蛋蛋顯然是安靜不下來的性子,沒排多久就鬨著要去彆處了,被王嬸一句再不聽話下次就不帶他出來了給嚇住了,再也不敢胡鬨,而是拉著尹軒說悄悄話去了。
“小夏,你先想好了要買什麼東西,等一下直接說,不然耽誤了其他人時間他們可有得鬨了……”王嬸看向尹夏提醒道,擔心她想太久耽誤時間,這些個銷售員眼睛鼻子都掛天上去了,稍有不如意得罵你個狗血淋頭。
尹夏點點頭,“我已經想好了。”上次去供銷社的事她還記憶猶存,對這些銷售員的服務態度簡直不敢恭維,好在他們也就囂張這幾年了,再過幾年他們估計就得下崗了。
“要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