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微微一頓,見覺遠住持還想多問此句話的出處,索性又補充道:“至於這句話出自何處,總之不會是兒這樣閱曆淺薄之人,應該是一位深諳佛學的高僧,可惜兒也無緣認識這位大師,甚至連他的法號、任何消息也不知道。”
聽到劉辰星直白的道出並不認識那高僧,覺遠大師臉上難掩遺憾。
不過正如劉辰星所言,她這樣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娘子,閱曆淺薄,是說不出這種蘊含高深佛理之言的。
雖然遺憾不能結識說這句話的高僧,但見劉辰星沒有將這句話貪才名的攬到自己的身上,覺遠住持臉上還是露出了笑容,道:“小友勿要妄自菲薄,你的閱曆雖不足以寫出此等蘊含佛理之言,但貧僧能從小友的字中看見,小友當是從此言中領悟了一番真諦。也正所謂字如其人,小友也應是心目豁然和堅定之人。”
聽著覺遠住持的誇讚,劉辰星聽而不語,隻作謙虛之狀。
其實並非她從這句話中領悟了什麼,而是她本就是如此想的,當初在網上看見這句話時,覺得完全描繪了她的心境,十分喜愛之下,才記了下來。
她認為一個人活得好壞,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若是當初父母離異後各自成家,她成了多餘那一個,遭受左鄰右舍還有親戚的閒言碎語,她就自暴自棄,隻會活得更可憐。
後來她自己管自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考高中上大學,乃至後來出社會工作,開始存了一間套一的最低首付錢,這一切一切都讓她看到了希望,生活是有盼頭的。
隻是幼時的經曆,多而不少影響了她。
但她認為這並沒有什麼不好。
隻要她心不動,萬事萬物都不會變,她也不會再受任何傷害。
香客們看著一老一少你一言我一語,多少聽出了一些苗頭。
覺遠住持會如此禮遇李辰星,連“小友”這個高規格的稱呼都用上了,都是因為劉辰星在比試書法的宣紙上寫下了一句富有佛理的話。
這句話甚至讓覺遠大師在得知並非出自劉辰星所言之下,還對劉辰星讚譽有加,大家不由得好奇這話到底是什麼。
就連站在側後方的劉青山也好奇了,在其後悄聲問道:“阿星,你到底寫了什麼,讓覺遠住持這麼讚不絕口。”
當然
好奇之下,有些人就自以為找到了原因,當下混在人群中喊道:“這是比試書法,不是比試內容,不論寫什麼,字若是不好,也沒有道理得這麼好的成績。”
身為一個大寺的住持,又豈會在書法的比試上偏重內容?
大家即使心裡明白,卻因為不願意相信一個小娘子取得書法滿分,他們也就下意識忽略了。
一葉障目,不過如此。
覺遠住持看著仍舊叫囂找理由的香客,再次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