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國之間公開買賣土地,顯然是不被允許的。國土乃是漢庭分封,豈能輕易改變。一意孤行,有違祖製,必遭彈劾。輕則削縣,重則除國。
通常的變通之法,乃是重新定界。如前所說,因天災人禍等種種原因,立國時確立的邊界,傳到後代時已越發模糊不清。
於是乎。兩國重新勘定國界,亦是常理。尤其是薊國並縣為國,郡國初立。與中山國重新確定國界,亦合乎情理。趁此良機,這便將桑邱城連同周圍方數十裡之土,劃歸薊國。擬定好的國界,由雙方國相確認無誤,兩國國君加蓋國璽,再上報朝堂獲批留檔後,即可生效。
但凡牽扯到薊王之事,尚書台從上而下效率極高。尚書令曹節,第一時間入宮稟報。正假扮商賈忙著和宮女討價還價的我家陛下,甚至看都不看一眼,這便口出:準。
於是,薊國與中山國、安平國、河間國的新邊界,隨之確立。
三國交界,洪水退去後,裸露出的大片土地,皆劃歸劉備所有。之所以如此大方。除去人手一筆千萬貲金,更因主權和治權分立後,時下國君對國土的概念,並不深切。反正不過是一片不毛之地,又換不回一絲一毫的食俸。不如質賣給薊王,得錢千萬來得爽快。
同樣。將邊界廢城——敵城,劃給薊王,安平王亦如願獲得千萬貲金。
徐城,北距範陽縣治四十五裡,南距敵城三十五裡,西距武遂邑四十裡,乃周景王遣大將軍徐陵築城屯兵。敵城,北距範陽縣治八十裡,西北距武遂邑六十五裡,西距桑邱城五十裡。乃戰國時趙蔥、顏聚與王翦戰,築城於此。皆是戰國要塞,築造的極為用心。
如此一來。
桑邱城、敵城、三台城,凸立在外;徐城、武遂等城,散布其中;範陽、容城,收縮於內。形成三道階梯式的防禦縱深。至於掘鯉澱下遊,自有東平舒侯國替劉備守備。東平舒國背後,正有巨馬水合滹沱水,東流如海。大河之上,還有薊國水軍,往來巡弋,普通賊人插翅難飛。
與北地秋收,陸續完成的麥作時節不同。臨鄉稻作要到立冬前才能收割。三百裡臨鄉,稻香撲鼻。正到了一年中最關鍵的時節。此時若起戰事,賊人一把野火便可令一季辛勞,付諸東流。
劉備如何能不如臨大敵。
所謂“臨鄉熟,薊國足”。臨鄉一地,足以支撐薊國六縣民眾豐衣足食。
等尚書台六百裡公文送到。確定四國新邊界。早已整裝待發的臨鄉能工巧匠這便登船出發,逆入南易水,泊在新建的武遂、徐城二港。卸下建造諸材,再換成車馬,源源不斷送到桑邱城、敵城。
通渠築堤,圍陂圩田。乃是一項係統工程。急不來。因地基尚好,鏟平坍圮(tān pi)的廢墟和淤泥後,稍作修繕便可原地版築夯土,先把城牆、馬麵、箭樓、虎落、甕城等諸多城防設施建起。至於城內樓院,民生設施,商肆官舍,再閉門造車,慢慢修造不提。
為守護民、工,劉備又命徐晃領本部一千並州狼騎,入駐屯守。又令二弟關羽令本部一千鮮卑鐵騎,屯守亦是一座大工地的三台城軍營。並抽掉臨鄉望樓弓手與郡國刀盾兵,分駐沿途各城邑。又建徐城港、武遂港,設立水軍大營。
薊國三百萬口,有的是青壯勞力。如前所說,老弱病殘,皆死在半道。能遠涉千裡,甚至數千裡,抵達薊國者,皆是年富力強的青壯流民。隻需在各處流民大營修養生息,飽食足眠,輔以湯藥調理身體,不出半月便可恢複如初。再分到諸城安家立命,入籍齊民。正是成為薊國人。前前後後,不過三月。一前一後,境遇可謂雲泥之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