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和親,隻嫁不娶。
此乃四百年前,陳丞相所立之“定國奇謀”。話說,陳丞相深知胡人風俗:貴幼賤老,怒殺父兄卻不害母親。故行此策。
於是乎,四百年後,大漢血脈在東胡部族,不但繁衍傳繼。許多東胡貴族,甚至王族,視大漢為母族。待今漢再行籠絡分化,事半而功倍。光武中興,大量匈奴王侯,紛紛攜部族南下,歸順大漢。乃至匈奴分裂,實力大損。再通西域,合縱連橫,終將北匈奴西逐。
南匈奴漢化,漠北再無王庭。
陳丞相四百年前使一計。如今再看,方知誰才笑到最後。
陳丞相深諳胡人習俗之事,本傳、彆傳,皆有例證。無論使人賄賂大閼氏,吹枕邊風;還是置紅衣人偶於城頭,亂匈奴軍心,筆筆可證。
在劉備看來。今日之賈詡,與四百年前之陳丞相,諸多相似。皆善“揣度人心”,弄“人性之弱”。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自劉備始,大漢和親,隻娶不嫁。
隻因薊王同化四夷。欲將漢家血脈廣布四海。
諸如高車、烏桓、西域諸國之王位,待諸子長成,劉備當封給子嗣無疑。料想,諸國皆無異議。
如此一來。自上而下,加快融合,終成一統。
此亦是薊國國策。今倭女王自願和親,劉備又豈能拒絕。
“孤無異議。”劉備笑道:“然兩國結親,茲事體大。當上陳情表,由陛下定奪。”
自“無異議”三字入耳,那美便心如鹿撞,再難平靜。
“如此,如此,如此……悉聽尊便。”倭女王艱難攏住心神。
“好一個悉聽尊便!”藪東守樂隱,奮而擊掌。我主聘娶,隻賺不賠!
參看鐘存女豪。邪馬台國,乃倭島第一強國。若能就此綁上大漢戰車,迅速向化。同化倭國列島,指日可待。島夷能耐極苦,乃遠洋水手不二之選。借身短之利,即便暴雨狂風,海船板蕩,存活率亦高。海島多灌木無大木,便可佐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命倭國使節梯秀上殿,果證倭女王身份。如此,皆大歡喜。
劉備請出母親,將那美等宮中倭女,遷入南宮披香殿。以國禮相待。隨後六百裡上陳情表,請新帝賜婚。
薊王無難事。料想,新帝必欣然應允。
薊王和親,幾成慣例。高車、烏桓、西域諸國,鐘存女豪,倭女王。於國於民,借利好。
國中五萬倭女,悉知女王同船渡海,將與薊王和親。各個喜極而泣。此種,由內而外,先從心理上建起的歸屬感,要遠比身體的歸屬感,更令人信服。也更牢不可破。便是後世所謂“主人翁精神”。
當內心不夠強大,不足以做自己的主人時。經由倭女王與薊王和親產生的歸屬感助力,便尤其重要。此舉,能激發出足夠強大的內在力量,迅速安撫人心。尤其對弱勢文明而言:文化認同前,先認同血統。換言之,文化認同,其實是血統論的高級形式。隻認同血統,說明文明還不夠高級。
最大不同。便是國中倭人,紛紛敞開心扉。將倭國列島諸情,事無巨細,知無不言,言無不儘。倭國列島,化外野民,或有百萬之眾。一旦同化,薊國人口將破千萬。
切記,封建時代,人口等同於生產力。島夷,也是人類。
六百裡陳情表,將將發出。士家宗親,已與主簿孫乾,同船抵達南港。
消息傳出,引國人讚歎。左國令終修得圓滿。
說起來。士異乃薊王身邊,最初的幾個紅顏知己。薊王乃長情之人,如何能棄之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