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 為而不爭(2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841 字 8個月前

門下祭酒司馬徽,起身對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此言出自老子《德道經》。大意是說:真實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的人不是真有知識。聖人不存占有之心,儘力顧全彆人,自身也更充足;儘力給予彆人,自己亦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能得到好處,而不是傷害它們。

一言蔽之: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鄭玄與司馬徽,皆引用老子之言。劉備略作思量,便心領神會。

鄭玄言“大直若詘”,實則想說“大忠似奸”。又說“道固逶迤”,實則想說“虛與委蛇”。意指,右國令雖屈身從賊,卻並未助紂為虐。

司馬徽所言,如出一轍。“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皆是為右國令,開脫之言。前提是,弑君大罪,十惡不赦。

家國天下。

若以漢室宗親,劉氏諸王論。神上宗師之舉,大逆不道,當夷三族。

然若為天下萬民計。廝殺昏君,扶立明主,撥亂反正,則大有裨益。

問題便在於,家、國、天下。列候、諸王、天子。自下而上,此乃大漢三層權力構架。若“君皆可殺”,權力金字塔,勢必崩塌。天下大亂,社稷無存。昏君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喊殺。封建秩序,將被徹底摧毀。易被野心家利用,稍有不如意,便聚眾而反,起兵謀逆。

諸侯並起,戰亂不休。重蹈兩漢之交,新莽覆轍。

此事,換作旁人,或許左右為難。然劉備愛恨分明,利落果敢。

待百官言畢,劉備已有決斷:“右國令之罪,交由左右國相,並案共審。比二千石及以上,皆可列席。因涉先帝與新帝。故需上報洛陽朝堂,由竇太後及少帝,量刑定罪。”

“主公明見。”百官下拜。

“右國令沉屙纏身,切莫用刑。不願說,可不必說。所有未儘之罪,皆由孤承擔。”薊王又道。

“臣等,遵命。”左右國相,同聲下拜。

“主公不可!”薊都尹管寧,起身進言:“若朝堂有人尋機滋事,不肯善罷甘休。削縣除國,萬事休矣!”

劉備笑道:“君臣十載,孤又如何能,置身事外。若真如此,薊國有諸位,足可保萬民無虞。至於孤,天下之大,何處不可容身。”

王傅黃忠笑道:“若除國。臣等當隨主公遠渡重洋,另辟樂土。”

“一言為定。”劉備灑脫一笑。

後人怎麼說來著。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