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2 涓滴成海(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638 字 8個月前

.,

薊國季季稻穀,供濟天下。內河沿海,凡水路相連,必有商船定期往來。不其港亦不例外。時至今日,沿海港津,皆有客船,如期北上,往來薊國。泊入勃海泉州港者,十之八九。

繞行半島,遠赴蒼海郡,亦不在少數。熙熙攘攘,利來利往。終歸是有利可圖。

將諸葛珪父子,送上客船。諸葛玄這便返鄉,打點妥當,再北上薊國。服侍兄長。

凡有薊國海市,停經沿線港津。類似事件,層出不窮。海市十令,見慣不怪。除去南下。亦有海市,定期北上半島,或順下倭島。經停海外港津。將薊國風物,源源不斷販入蠻荒之地。漢家風尚,冠絕四海。華夏風貌,蠻夷如何能擋。海市不僅販入漢家造物,亦建起支付體係。將薊鈔的使用範圍,及貨幣規模,不斷擴大。貫穿陸地、海上,二條絲綢之路。

邪馬台(yé mǎ tái)國,博多港,漸與薊國港津無異。衣食住行,好惡時興,皆與薊人比同。女王那美,遂求賜國名。因立國都於築紫島(九州島)邪馬台地,故劉備親賜國名為“築紫國”。邪馬台地改稱“福岡”。以此類推,倭女王又將三十餘附屬國,自行更名:築前、築後,豐前、豐後,肥前、肥後,壹岐、對馬,諸如此類。

督造博多港城時,大量倭人被雇傭。與薊國工匠,同吃同住,同工同勞,多半已能聽說幽州漢話。漢字雖難,終歸勤能補拙。如前所說,人類之所以被視作萬物之靈。正因天生慧根。即便如時下倭人,刀耕火種,刳木為舟,以物易物,結繩記事。身長不過六尺,心智宛如幼童……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然卻皆擁有與常人無異之學習能力。機關諸器、營造技藝,生而後熟,熟能生巧。

定居港城的漢化倭人,稱“倭戶”,與深山密林中的島夷,漸行漸遠。

編為倭戶,享有諸多便利。倭人歸屬感,油然而生。再隨船往來薊國,對大漢的認知度,不斷深刻。饒是半島南端狗奴國,亦迅速漢化。狗奴好鬥勇猛,尊勇者為“熊襲”。劉備遂更其國名為熊襲,定都熊本縣,立屬國都尉領護。都城熊本,位於築紫島中部。引“阿蘇山”中熱泉,保溫采暖。饒是隆冬時節,城中亦溫暖如春。水汽升騰,雲霧飄渺,故又被島夷稱為“火之國”。

四夷皆以漢化為榮。

倭人列島,不急攻占。先將築紫島收歸王化不遲。

就劉備所知。凡島國地形,居中多山脊,四周多平地。地勢自島中向四緣,不斷降低。尤其近海多平原。故而,藏於深山密林中的島夷,不急征服。先圈占近海平原及邊緣山地,分建城池,扼守要津。二城之間,借舟船往來,遠比橫穿島嶼易。此,亦可借薊國舟船之利。

如此一來。先造港津,再擴城邑,而後築路修橋,通渠圩田,不斷向島嶼腹地逆進。隻需占據外圍,截斷出路。十麵埋伏,四麵合圍。鯨吞蠶食,齊頭並進。島夷不想下山投誠,唯有不斷向深處逃逸。除此之外,彆無他法。

如此日積月累,不斷向化。島夷悉知漢人無害,亦會主動下山,投奔城邑。人皆向好,無有例外。

涓滴成海,眾木成林。薊國風物,正潛移默化,影響世界。

薊國貌似,四平八穩,不疾不徐。然凡舶入薊國風物之地,皆經翻天覆地之巨變。得大漢注火,迅速開化。

島夷不例外,蠻夷亦不例外。

沅水中遊,沅陵至辰陽;沅水上遊,辰陽至黔陽,逆上鐔成水路,全線疏通。海市良匠正全力督造“機關懸樓”,牽舟引路。樓內士卒佐吏,皆就地招募,隸屬於水衡都尉。領薪俸百石至二百石不等。除去搭乘過往船隻,還有公船定期往返酉口,接送輪休。待遇在五溪人中,首屈一指。

凡水衡都尉所轄,皆遷居酉口,正全力督造中的酉津城。待酉津城與山上都尉城,連成一體。當為雄城一座。海市往來,互通有無。以此城為據點,漢化不斷向周邊輻射。五溪蠻人融入薊國,指日可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