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因鋤禾見金,北海一龍,割袖斷交。後被太妃,一針一線,親手縫合。管寧十年如一日,穿以自醒。
類似佳話,比比皆是。
即便右國令之事,時過境遷,薊人仍思之不忘。薊王不再設右國令一職,足已表明心跡。故薊人辨認待物,頗為公允。“好壞皆可見”。正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又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學術亦如此。
開明之氣,蔚然成風。亦如先前,漢胡向化之辯。胡人著漢服,行漢禮,說漢化,書漢隸。漢人亦好胡旋,慕胡女,存胡俗,續胡味。和合之風,盛行國中內外。
薊國之包羅萬種,海納百川。非親臨,不可意會。
先前,漢胡商賈,還需聘請市儈,互傳翻譯。如今市樓陳列各式券書,皆雙語印刷,一清二楚。市中能言雙語,乃至三五門外語者,比比皆是。
稻禾初成,千裡飄香。
豐水肥田,季季大熟。
八月案比,九月初才統計完畢。二十七縣,四百城邑。計一千二百萬口,一百六十萬戶。戶均良田五十一畝。沒錯,正因爵民田多。多年馴田,成效斐然,預計均產六石半。再加一千萬畝官田。
可入新穀,六億石。
月初大朝。上計令陳逸,逐條報來。
百官皆麵露喜色,與有榮焉。
民以食為天。
人口增長,來源於三韓半島、倭國列島、海外荒洲、四方都護府等,皆有大量人口內遷。倭國列島各國主,更長居泉州城,督造薊式海船,輕易不重回島上。
倭妃那美,枕邊傳語:眾倭國王,願學十夷王,共組聯軍,征討林邑。
薊王遂問:約有多少兵馬。
那美百忙中,出口答曰:亦有五萬。
劉備欣然點頭:甚好。
輕卒銳兵。如此,無需動用國中一兵一卒,林邑可滅矣。
劉備又問:各國主,何所求?
那美答曰:願隨市舶寺海市大舡,泛舟海上。
所求,與十夷王如出一轍。
劉備焉能厚此薄彼:先入薊商會。待南征歸來,再泛舟四海。
倭妃大喜。越發殷勤不提。
果然,家和萬事興。
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