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小小年紀,董侯竟能窺破天機。
許便是所謂“旁觀者清”。
事實上,無論董重還是張濟。皆各有圖謀。
依董重之意,殺王允、誅呂布,既為除董侯左右雙臂,清君側亦為脅之以威。而後獨掌大權,“奉天子以令不臣”。事後薊王怪罪,棄張濟等涼州武臣,亦不足為惜。
而就張濟而言,事成之後,殺董重亦是必然。甘冒夷三族之風險,提頭造反,豈能隻為他人做嫁衣。待王允、呂布並董重,悉數伏誅。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為防薊王傳檄天下,扶立史侯重登大位,大赦天下,而後“挾天子以令諸侯”。
反觀關東群雄。袁紹、曹操、乃至孫堅,亦各有所圖,並不相同。
一言蔽之,各懷鬼胎。
或又有人問,終歸一人之下,總有掣肘,何不自立山頭。
史上袁術,便是例證。更何況,時下薊王大漢一藩,統禦百萬大軍。攻無道而伐不義,福莫大焉。
需時刻銘記。大漢家、國、天下,三級封建體製:天下最大,而後為國,其次為家。與之對應,皇權、王權、侯權。
薊王威震天下,總王權之極。亦不免,三權居中,屈居次席。
時至今日。普天之下,能製衡薊王者,唯漢家天子。故無論何人,皆不敢不奉天子。此便是所謂大義。失去天子蒙蔭,皇權遮蔽。暴露於王權之下。即刻大禍臨頭,生死不過旦夕。
此亦可喚做禮法,或稱道義。
:“夫立典有五誌焉:一曰達道義,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勳,五曰表賢能。”
五誌立典,道義為先。
後世如何,暫且不論。此便是時下,最大的操守,亦是最大的規矩。無可幸免。
又有天生不凡,知前後五百年者,不服:某可例外乎?
且先看王莽。而後捫心自問:某比莽何如?
雙傳奇難度下。不先入鄉隨俗,洞悉天機,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上來便強點科技樹,逆天而行,活不過三集。論前,先學並。
知微見著。
薊王假陪葬王陵,除占地之危。足見一斑。諸如、、、……筆筆皆有所出,刨根皆有來由。
看似“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薊王皆是在前人種種舉措之上,再行革新。實則不然。
如此,繼往開來,傳承有序。又有何人見疑?
言歸正傳。
城門校尉趙延,嚴防死守。不料張濟背後一擊。門卒非死即傷,門候非逃既降,十二城門先後陷落,被付之一炬。
張濟“病急亂投醫”。以為史夫人授意,乃為放上林軍入城相助。看似亦如此。實則,乃是向關東群雄,通風報信。
合肥侯並史侯,暗中結盟,早有默契。欲平分天下。
郭汜、樊稠,領八千上林軍,蜂擁入城。與張濟北軍五校,合兵一處。
“如何?”二人異口同聲。
“王允、呂布,固守南宮,急切間,斷難攻下。”張濟先答。
“陛下何在?”郭汜又問。
“陛下亦在宮中。”張濟又答。
“大將軍有令,隻清君側。”郭汜亦殺紅眼:“若王允、呂布,脅迫天子,如之奈何。”
張濟卻不說破:“先破南宮,再言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