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港,坐擁沅水、資水、湘水,三水相連,位置絕佳。乃治粟都尉治所。一彆經年,待薊王重臨,此港早已今非昔比。
凡薊國營城,必大利機關。沿港口大堤,“非”字泊位,堅木包鐵,機關塔吊,兩兩相對,一字排開。內外商船,如林帆檣,列隊通行,進出有度。
規模雖略遜於南港,更不比泉州。然於荊南而言,足可稱雄。
治粟都尉朱治,恭迎薊王船宮入港。
朱治麾下,文武兼備。頗多能臣乾吏。自並入。輔漢大將軍幕府。與水衡都尉,並駕齊驅。都府機構,亦水漲船高。
治粟都尉,乃前漢“騪粟都尉”、“治粟內史”,並“治粟都尉”,三權合一。
前漢騪粟都尉,主軍屯農技,亦可領兵。
漢初,大司農承秦製,名“治粟內史”,景帝時更名大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始稱大司農。
主征收田租、芻稿稅、算賦、貲賦、更賦、過更、算緡等賦稅;還掌鹽、鐵、酒專賣;從事“均輸”、“平準”,及漕運、調撥;兼負官俸、軍資籌措等。
前漢治粟都尉,主軍資籌措,助大司農廣辟財源,諸如此類。
薊王將前漢所置,三府歸一。剔除與太倉、武庫、少府、將作寺等,職能重疊。
於益陽港治粟都尉府,下設佐官:
治粟中丞,主錢穀雇傭營建。
治粟丞,掌屬國、番國均輸鹽鐵。
大倉令,主收貯米粟,供應官吏錢穀,並掌量製。
於番屬國之國都、港津,設倉長、農監、都水等屬吏:
倉長,掌藏官府米粟,及運輸;農監長,督官田耕作;都水長,主番屬國河渠修治,平水灌溉,收取漁稅;均輸官,又稱均輸長或均長,掌調均報度,輸漕委輸;各郡國還設均輸監,監督均輸事宜;
若有井鹽,則置鹽官,又稱鹽官長,主鹽政;凡產銅鐵,則置鐵官,又名采鐵或鑄長,主鐵政;
田官,又名稻田使者,掌公田租賃並收取假稅。
窺一斑,而知全豹。
治粟都尉府,於內外大循環水路沿岸,南蠻屬國、徼外番國,權重極大。
正因權重,故薊王,令幕府中丞賈詡直轄。並未歸於嶺南都護府之下。
民以食為天。
以治粟向化蠻夷之地,舉重若輕,兵不血刃。薊王可謂用心良苦。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之人。如何不頂禮膜拜,感激涕零。
於是乎,“鑄劍習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
從此鑄劍為犁,永不再反。
畢竟孤懸在外。遠離薊國本土。為防官吏日久而疏,離心離德。王駕南巡,乃是必須。
誠然,舉家遷居薊國,亦是大勢所趨。
孤身來投,不帶家小。其必有詐。三族齊聚,足可擔保。
薊王於船宮,大宴群臣。漢室宗王,名動天下。先前隻聞其王名,不見王麵。今日,得見天顏,三生有幸。
便有治粟中丞呂範,字子衡。汝南細陽人,少為縣吏,有容觀姿貌。邑人劉氏,家富女美,範求之。女母嫌,欲勿與,劉氏曰:“觀呂子衡寧當久貧者邪?”遂與之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