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冰封,巨馬東流。
薊太倉,廣僦民船。轉運今季新穀,均輸各處城倉。待來年雪花路開,河海解凍。船商齊聚,千帆競渡。已備不時之需。
種田十倍利。經商利百倍。貿易獲利,令薊人富可敵國。
民間殷富,賦稅高漲。薊國財政,持續盈餘。手有餘錢,各項支出亦水漲船高。衣食住行,休閒娛樂,娶妻納妾,寄券投資。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滿足生存所需後的自我提升。助推薊人,日有所進,知行倍增。首當其衝。爵民數量,迅速增長。
新興爵民階級,初見雛形。以《二十等爵》,一等公士為例。受田一頃半,受地一宅半,歲俸五十石。可於海外荒洲,購買寄田券一頃半。公士,既種田,又經商,且還領食歲俸。
且問。於士、農、工、商,國之四民中,公士何屬?
於是,四民之上,爵民稱“第六民”。
何不言五?
隻因“大國之風也。其中具‘五民’”。注曰:“士、農、商、工、賈也。”後世又有“士、農、工、商、兵”,五民之說。
之所以將商、賈分類。乃因上古時,二者多有不同。
《周禮·天官·太宰》:“六曰商賈,阜通貨賄。”鄭玄注曰:“行曰商,處曰賈。”俗謂“行商坐賈”。一般而言,走街串巷,販貨之人為“商”。有固定經營場所,販貨之人稱“賈”,後二者連用,泛指買賣人。
更有甚者。士、農、工、商,殊途同歸,四民皆可為爵民。薊王竊以為,爵民,補足了勳貴與黎民之間的巨大鴻溝。
讓家國天下,封建體製,更加健全。製度,是生產關係的集群。本應服務於生產力。封建時代,人口便是最主要的生產力。隨畜力機關器,大行其道。推動產業升級。於是乎,為與新興生產力相匹配,爵民應運而生。
一言蔽之。爵民乃是時代的產物。
正如農作機關器,機關車船,機關造器。諸多先進機關器,對文明的整體提升。從而為匹配先進生產力,而誕生的新型生產關係,不再受製於士農工商的粗略劃分。一統於爵民製度。
人類創造工具的目的,便是為最大程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越是簡單的工具,越考驗個人素質。所謂熟能生巧,百煉成鋼,皆是此理。故古時技術工種,俗稱“手藝”。技工,俗稱“手藝人”。甚至為學成一門手藝,拜師數載,數十載,甚至窮儘畢生之力。美其名曰:“匠心獨運”。誠然,獨具創造性的工種,無從取代。然大量重複性的繁重勞動,卻可避免。
複雜機關器的出現,將技術“門檻”,大為降低。於是“隔行如隔山”的手藝人,漸被精通各式機關器操作的“機工”所取代。甚至,成為一種職業。客庸坊肆、莊園、軍營、商隊,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