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社稷純臣(2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026 字 8個月前

今日亦不例外:“彭城相之事,該當如何。”

伏完先答:“卑下以為,救父之心汲汲也。”言指王蓋,救父心切。

王允輕輕頷首:“然,國事豈論父子。”

“太師,明見。”伏完不敢忤逆。

“下邳相王宏、琅邪相宋翼、東海相士孫瑞,必參與其中。”王允言道:“時賊臣亂政,宋翼為左馮翊,王宏為右扶風,恐二郡為患,董賊欲先征翼、宏殺之,斷我羽翼。王宏獻‘轉禍為福’之計,拒不應征,二人得以保全。便如今之行事。”

聞此言,伏完不禁心存僥幸:“太師之意,四相合謀乎?”

“然也。”王允言道:“呂布長史,陳公台,足智多謀。四相必受其蠱惑。”

王允剛正不阿,亦難免剛愎自用。未曾料到,亦或是並未懷疑。徐州之事,乃身旁最信任之人,暗中策劃。

桓典又想起一事:“聞,徐州牧陶謙,欲舉州相讓呂車騎。卻不知……”

“必是陳公台。”王允言道。

“若徐州之事,皆出陳公台所謀。明公以為,利弊幾何?”伏完試問。

“呂車騎若得徐州,必與衛將軍,勢不兩立。”王允答曰:“甄都之爭,斷難善終。”

“不如,遷回舊都。”伏完咬牙進諫:“如此,甄都朝野之爭,皆可休矣。”言下之意,隻需朝廷西遷洛陽。無論上公之爭,亦或是兗徐之爭,皆可避免。

見王允不語。桓典亦進言道:“百利一害。明公,不可不察也。”

“民諺曰:‘黃河百害,唯利一套。’”王允笑道:“公雅言,百利一害。皆言,取舍也。若老夫獨斷而專行,假薊王之威,遷回舊都。如此行事,遇‘海內清平,朝廷無事’,不過為天子權臣耳。然今逢亂世,‘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治理動蕩的社會,讓它回歸正道,無有能超過《春秋》一書了)’。撥亂反正,大義春秋。何解?”

伏完答曰:“太史公曰:‘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彆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上能闡明夏禹、商湯、周文王三王之道,下能分辨人世間倫理綱常,辨彆疑難,明辨是非,斷猶豫不決之難題,懲惡揚善,崇賢鄙肖,存亡國曆史,續斷絕世係,補救弊政、振興衰廢,此皆是王道之至關重要)。’”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王允言儘於此。

“喏。”不其侯伏完,並尚書令桓典。涕淚下拜。

王允所言。與許劭評曹操:“治世(太平盛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可謂異曲同工。

許劭當麵,曹孟德還是曹孟德。其人若何,並無異同。為何治世、亂世,各為能臣、梟雄,大有不同。

權臣,賊臣,一線之隔。正因世道不同。

清平盛世,井然有序。國富民強,政通人和,故,容錯率高。朝野上下,無人敢輕言謀反。君臣同朝,亦不會妄言臣民謀逆。

凶年亂世,秩序無存。兵荒馬亂,朝政日非。故,容錯率低。朝野上下,凡有恣意,便羅織構陷,黨同伐異。群臣同朝,稍有異動,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譬如“亂世用重典”。正因人心思亂,群盜蜂起。尤其身居高位,天下矚目。為人行事,更需加倍謹慎。

此,便是王允,不欲越俎代庖之真諦。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