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1 一時之傑(2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340 字 10個月前

《後漢書·蔡邕傳》有載:“五年製書,議遣八使,又令三公謠言奏事。”謂“謠言奏事”,便是風聞奏事。

“衛將軍上表,斯‘耳食之談’,非實證也。”太仆伏完,持芴跽奏。謂“聞弦歌而知雅意”。曹孟德此時上表欲問罪陳王。實乃為除王太師易相奪國,阻陶恭祖三讓徐州也。王黨心知肚明。焉能令曹氏父子如願。

禦史中丞荀彧,持芴進言道:“先前,洛陽兵災,二宮大火。傳國玉璽,失於暴亂。後被孫破虜,複取於井。襄陽之戰,為袁紹所得,獻合肥侯。至此後,傳國玉璽,便不知所向。”

荀彧言下之意。稍後袁術過江,以傳國玉璽為質,與陳王寵暗結盟約,趁機竊據淮南。皆是捕風捉影,未有真憑實據。

董侯輕輕頷首:“傳國玉璽,為朕叔父所竊。”

“正是。”荀彧持芴而跽。

太保司直程昱,持芴跽奏:“先前,陳王寵數次遣使,勸進薊王。薊王傳檄天下,以正視聽。此事,人儘皆知。‘枳句來巢;空穴來風’。臣竊以為,若無傳國玉璽,陳王寵何以行此大逆不道,不臣之事。”

“老臣附議。”曹太保領黨羽,壯大聲勢。

“臣等附議。”

董侯縱年少。亦知傳國玉璽之重要。且陳王寵素有大誌。多年前,又曾與國相,共祭天神。宮中舊聞,桓帝彌留之際,遺詔兄終弟及。傳位勃海王劉悝。並命陳王寵輔政。然此詔尚不及發出,便被大將軍竇武撕毀。桓帝梓宮尚在前殿,竇太後殺便殺田聖滅口。

正因如此,陳王寵,素為先帝所忌。為求自保,於是與淮泗諸王,暗結盟約。不惜養妖賊自重。將心比心。陳王寵早知靈帝,來路不正。故行撥亂反正,才有勸進薊王之舉。

換言之,若追本溯源。自靈帝始,便非大漢正統。更何況叔侄三人。

於是乎,勸進薊王,水到渠成。然,薊王不欲。普天之下,漢室宗親,還有何人可繼任大統?

必是“天命所歸”。得傳國玉璽之陳王寵,無疑。

少年天子,忽有感而發:“勃海王,尚有遺孤乎?”

太保曹嵩,慷慨發聲:“自勃海王(劉)悝以降。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皆死獄中。傅、相以下,以輔導王不忠,悉伏誅。”

少年天子,一聲暗歎:“朕,已儘知。”

百官無不屏氣。前朝舊事,宮闈禁忌。豈是我等可參與其中。

少頃。董侯振作精神:“陳王寵,私藏傳國玉璽之事,又當如何?”

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殿中群臣,兩黨棋峙。領會上命,揣摩聖意。豈有泛泛之輩。天子口出“私藏傳國玉璽”之句,已坐實陳王寵之罪。

故後半句“又當如何”?

天子乃是問罪也。

殿中曹黨,無不士氣大振。

太保司直程昱,持芴跽奏:“稟陛下,可詔命陳王寵,速將傳國玉璽,完璧歸甄。如若不從,傳檄討回。”

謂先禮後兵。少年天子,輕輕頷首。又含笑發問:“太師,以為如何?”

“老臣無異議。”王允肅容奏對。

聞此言。殿中王黨,悉數噤聲。不再據理力爭。

王太師乃純臣。少年天子心中慨歎,而麵色不變:“善。”

“陛下明見。”二黨齊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