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2 公道不行(2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989 字 8個月前

待自鳴鐘響,時辰已至。太傅這便起身告退。臨行前,私語相告:“‘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

董侯對答如流:“‘此鳥不蜚則已,一蜚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不蜚不鳴,三年可乎?”楊彪情真意切,舔犢之心。董侯年方十一,羽翼未豐。三年後當可元服親政。

“三年可矣。”董侯不由淚目。

今漢積重難返。又豈是總角少年,雙肩可擔。

臨鄉,薊王都。環城港內,帆檣如林。

薊王出征前,臨鄉又興大建。擴為橫九豎十,九十街衢。

月起十萬樓台。薊王出征滿載,重樓高閣,可想而知。四麵環渠,千帆競渡。順下日渠,過東西水砦,便是北港,“薊王家港”。薊人貴北。北城所居,非富即貴。北港氣度規模,尤勝南港。唯王家船舶,方能泊入。

薊國渠,千裡流金。臨鄉城,因水而興。國都城港相加,足有百萬之眾。時至今日,已穩坐大漢第一雄城。長安、洛陽、南陽,皆無從比擬。

北都氣度,一時無兩。

循例。王都所居,皆出爵民。便是南港,亦無例外。凡沿途所見。士農工商,國之石民。皆有爵位傍身。論家國利益捆綁。臨鄉城首屈一指。

薊王遠征,太後監國。王後攜甘後,專治後宮。凡朝會,王太後攜王後垂簾。朝會未始,春賜先發。

春臘二賜,各有側重。皆為半年俸祿。薊王明以照奸,高薪養廉。吏治清明,冠絕時代。

內政外交,各有權重。內外首屈,自是東境郡縣。外交當先,正是海外屬地。

安昌、昌黎、朝都、朝黎,四郡,為安北、遼海二郡相夾。二郡乃諸東郡之首尾。先前亦是薊國屯民重區。扶餘四加,高句麗二十萬民,已先後向化,皆為薊人。另有東蓋馬縣“南沃沮屬國”、臨濊縣“北沃沮屬國”,及滄海郡“扶餘屬國”之功勳國民。自蒼海、玄菟、臨屯三郡,沿半島珠鏈,及碣石道,不斷內遷。薊王又徙四氏雲霞,各十萬眾。更加四百萬客庸入籍,東境因而大興。

年初,甄都上計。薊國足有二千萬眾,二百六十餘萬戶。人歲六十三錢獻費,足納十二億六千萬。轟動朝野。

尊王攘夷,此消彼長。董侯焉不急迫。

譬如,華夷之辯。自薊國風行大儒學。並《荀子》入《五書》。荀卿儒術,遂成顯學。天下儒生,聞風而動。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中興,薊國為始。於是。不言荀子,無可立足河北。不究大儒學,不可匡扶天下。

學術,乃治世安民之道。亦是總漢家話語之權。春秋時,諸夏方國,視楚為蠻夷。秦漢以來,視遠服徼外為不毛之地。今大儒學興於河北,大河之南,皆成蠻夷矣!

薊王鞘劍銘文:華樓夏桑。

少時薊王曾言:願天下皆為樓桑。

如今再看。天下樓桑,便是問鼎華夏也。誠然,彼時薊王並無代漢之念。時至今日,薊王亦無篡漢之心。然天命所歸,又豈在人為。

薊國上下,坐觀其變,以待天時。

內憂外患,國祚不繼。反觀漢家天子,豈能坐以待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