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明見。”百官聞言,無不振奮。
國相之上另有州牧,朝中還有三公九卿。足可分潤群臣。萬石國老,國中亦有多人。王上雖行高薪養廉,三食君俸。然薊國財政,年年向好。近年更是,突飛猛進。內外循環商道,海外洲土之利,足見一斑。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生宏圖,薊王已坐三望四。
“國相以為,何人先出。”薊王問政國相。
右相持芴奏曰:“臣,竊以為,它乾令,遠在西域,融氏令,正當之用。”
“諸君以為如何?”二千石官,非同小可。薊王集思廣益。所問百官,亦是比二千石及以上。
“臣等,附議。”百官齊聲。
“善。”薊王這便定計:“擢升,融氏令程秉為南嵎守,治融氏,秩二千石,銀印青綬。兼領王宮舍人。”
“喏。”中書令荀采領命製詔。稍後,六百裡傳詔嶺南。程秉毋需回國就任。
“西域都護府百城,當可歸為一大郡。”薊王言道:“它乾令韋端,守之。”
“敢問主公,此郡何名?”右相求問。
“《漢書·西域傳序》曰:‘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餘裡,南北千餘裡。東則接漢,阸(è)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荀子·大略》亦有:‘欲近四房,莫如中央。’是故,中西域而立幕府。”薊王言道:“或可名‘域中’。”
“善哉。”論學識,儒宗不在蔡伯喈之下:“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其一焉’。”
“鄭公,所言是也。”薊王欣然言道:“擢升,它乾令韋端為域中守,治它乾,秩二千石,銀印青綬。兼領王宮門大夫。”薊王言道。多年前,薊王遣門下督鄭泰,出使西域。加封西域長史以降,諸多戍邊宿吏。彼時,皆已擢升官秩,兼領宮職。且西域都護府創立最久,守土向化有功。今日再升宮職,亦是積功而至。
“喏。”中書令荀采,再領命製詔。
薊國之郡,時下稱“枝郡”。類比“枝津”。意為,諸侯國之屬郡也。《漢書·晁錯傳》:“遷為禦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注曰:“枝郡,在國之四邊者也。”亦作,“支郡”。前漢時,諸侯國連城數百裡,故有枝郡之說。今漢諸侯,不過守一郡之地。故不再言枝郡。自薊國興起,前漢諸侯國之舊稱,日漸提及。如“四方五部”,都護府這般。下轄枝郡,因地處邊關。亦可稱“邊郡”。
“阿陵九城,已築畢。”右相持芴奏:“可立新縣。”
“善。”薊王遠征北天竺,滿載方歸。先前,國中大建,多已畢。
時,薊南尹陳群上表。欲擇高陽並文安,居中白地,重立舊縣阿陵。他日,薊王若易縣為京,另立麟子阿鬥為帝。高陽、阿陵、文安,三縣足可護易京周全。
阿陵九城,乃薊國第五十二縣。
雖是一片白地築起。然位於國中,不出三載,編戶便可過萬。隻需三百出仕,必然二千及冠。故,類似要職。循例,多半不授太學生,而授太學博士。
“何人,可為令。”事關吏治民生,薊王再行問計。
“老臣,保舉一人。”儒宗持芴奏對。
“鄭公為何人作保。”薊王居高笑問。
“太學博士,钜鹿張子明。”果不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