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婢,定不辱命。”左豐擲地有聲。
“得少令相助,朕死裡逃生矣。”董太皇終是安心(詳見:《列宿·121 真龍之子》)。
彼時,黃門令左豐,已知董侯出身。這才,伴駕甄都,寸步不離。然,彼時左豐心中所想,與此刻二董心中所思。是否等同,尚不得而知。
不等左豐,悠悠回魂。
承光殿中,董侯忽問:“董女何在?”
“臣女……”董承一時,竟無言以對。
“何在?”車騎大將軍董重亦急問。
董侯不知所以:“可在偏殿。”
事到如今,董承亦無從遮掩:“詔獄時,便已脫身。”
“今在何處?”董侯急忙追問。
“臣,亦未可知也。”董承悔不當初。
“何人援助?”董重追問情由。
“乃小女食母。”董承亦不敢隱瞞。
“食母何人?”董重再問。
“乃,洛陽所庸。”急切間,董承亦不記詳情。
話說,此等瑣事,多為夫人所掌。董承貴為永樂衛尉,寸步不離,戍守永樂宮。何曾過問,府中客庸。
“此中有詐。”董重粗聲言道。
董女身係家門存續,卻被食母救出牢籠。試想,區區一介婦人,如何能手眼通天。使人進出詔獄,神鬼不知,救出董女。
董承追悔莫及:“莫非,乃曹孟德所為。”
此言一出,眾人皆驚。
曹孟德料事於先。將董女掉包暗害。若董女夭折,董太皇賜婚薊王,便無疾而終。董氏一門,驟失倚仗。要殺要剮,又與薊王何乾。
“非也。”董侯一語中的:“食母,既是洛陽所庸。時,曹孟德與二袁,共奉《衣帶詔》,不在京中。如何陰伏細作。”
“陛下,所言是也。”董重這便醒悟:“食母非出曹孟德細作。”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董承心中一動,不由冷汗淋漓:“臣,慮一人。”
“何人?”董侯附身相問。
“漢中史侯。”董承,切齒言道。
“史道人。”董侯,焉能不知。
“正是。”董承言及京中舊事:“史門弟子,多出雞鳴狗盜。或為奴仆,或為女紅。竇太後所居永安宮,便伏有史門弟子。突然發難,險害太皇性命。”
董侯所思更深:“安集將軍之意,端午刺客,與史門相乾。”
“這……”董承,醍醐灌頂,五體投地:“陛下,明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