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爺爺拿筷子的手一頓,眼底沉沉在認真衡量。
一旁的秋雨雙眼亮晶晶的,看她模樣像是恨不得立刻辭職回家開染布坊。
由此可見秋雨的興趣果然不在紡織廠。
不過趙青葵也知道不能乾涉太多,該如何抉擇隻能讓人家自己考量。
她隻能儘自己的能力,把能實現的提出來,少走點彎路是一點。
“前期也不用一步做到位,像彆人那樣一開始就蓋廠房弄工作車間啥的沒必要。咱可以直接向村民收素布,秋雨利用周末或晚上的休息時間染布基本就能滿足前期市場需求。”
“如此往複的倒騰,人手不夠再發展村民,總會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
她的服裝生意走的也是這條路,從徒手縫衣服到一台縫紉機,再到12台縫紉機,小葵花也終於從地攤走向了實體店。
“未來肯定還會有荊棘,也會有困難,但隻有先抓住了機遇才有放手一搏的機會,隻在外頭看著永遠都隻是看客。”
一旁的司寧聽了趙青葵的一番話,淡淡勾起了嘴角,臉上是不易察覺的自豪。
小姑娘的胸中丘壑讓他刮目相看。
吃了晚飯也才五點多,太陽都還沒下山,不過司寧和趙青葵已經要打道回府了。
看著意外收獲的這八百多尺布以及那一個籮筐,兩人犯了愁。
他們隻有一輛自行車,怎麼辦?
最後,易爺爺想出了辦法,他從倉庫清兩個裝棉花的籮筐,把布均勻地放到籮筐裡,接著弄來幾根木頭綁成扁擔,讓“扁擔”固定在自行車後座,兩筐衣服掛在左右,上頭再固定好那筐仙人掌。
搞定貨物之後,趙青葵鬆了一口氣,但很快又反應過來。
後坐全綁貨了,她坐哪裡?
“要不,我出去看看有沒有拖拉機或者公車?”
“五點以後就沒有車出去了。”秋雨好心地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