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蓋好,氣味散了五六天,又用火盆在屋裡燒了幾天。
李和就迫不及待的安排老娘,大姐,兩個妹妹住了進去,夏天溫度高,又乾燥,屋子裡一點潮濕氣都沒有,塗料也沒用,牆麵直接刷的白灰,可不存在什麼甲醛超標。
不需要它麵朝大海,但它絕對可以實現春暖花開
讓木匠新打了兩張大床,新房東屋和西屋,各擺了一張,中間屋就留著放飯桌,擺放雜物,索性就沒住人。
李梅帶著老四睡東屋,王玉蘭帶著小丫頭睡西屋,李和兄弟倆繼續住老屋,一人睡一間,這樣一家人終於住的敞亮了。不過土屋的後牆基本也快癱了,早晚是需要拆掉的。
新房喬遷農村規矩要擺酒席,李和嫌麻煩,”阿娘,又不是多大場麵事,還要粘人情,過階段我大學通知書就下來了,你要想擺酒到時候一起擺,中午咱就自家人好好擺一桌,去喊爺奶,還有叔就行“。
李梅也覺得麻煩,再說他老子不在家,人情世故張羅起來也不利索。
王玉蘭見兒子閨女都這麼堅持不辦,也沒辦法,本來還想擺個酒席顯擺顯擺呢,村裡哪家的房子也沒自家敞亮呢,左鄰右舍哪個不羨慕自己兩個兒子能耐。
中午這頓飯可算是出血了,硬菜沒少整,雞鴨魚肉都是有的,紅燒肉,韭菜炒蛋,泥鰍疙瘩麵,母雞燉蘿卜乾。
李和奶奶和王玉蘭,李梅,還有他二個嬸子在廚房忙,添火的添火,切菜的,炒菜的,各自分工。廚房雖然沒有蓋,可是灶台卻是用紅磚新壘起來的,原來的土灶台,一沾水,台麵就臟的不像話。
幾個男的坐在門口嘮閒話,一幫孩子聳著鼻子聞廚房出來的香味,就扒在門口等開飯。
李和二叔李兆明家3個孩子最大也才14,小叔家李兆輝是2個孩子,最大也才8歲。關於兩個嬸嬸李和的記憶中很少,大部分都是王玉蘭後來在李和麵前經常提及這兩個嬸嬸年輕的時候不是東西,怎麼怎麼欺負她,不把她當大嫂。
妯娌相處不一定有多和氣,吵嘴磨牙避免不了,但後來王玉蘭老太太留在鄉下,這兩個嬸嬸經常送肉送菜,身體不好的時候又幫襯著做飯。李和兩輩子看的明白,心裡沒有那麼多捩氣,在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村,作為掙紮在溫飽線上的婦女,見識想法都局限在這個時代,怪不上她們。
端上菜,大人們圍了一桌,小孩子就夾好菜,直接爬在小椅子上吃的滿嘴瞟油,可憐的娃娃一年可吃不上幾回肉。
李兆明跟在李和、李隆這兄弟倆乾了這階段活,可不能再把這兄弟倆當做小孩子了,特彆李和說話做事一板一眼,他這個做叔叔的都服氣,再說跟在這兄弟倆後麵掙了100多塊錢呢,平常也沒少從這拿煙酒。李兆明因此過來吃飯的時候特意帶了瓶老迎駕酒,費了1塊錢呢,擱以往可沒這個膽氣。
李和也沒客氣,直接開了酒,從李福成麵前開始倒酒,然後給兩個叔叔也倒滿酒盅,就連大壯和李隆麵前也倒了一杯。
他站起來說道,“阿爺,咱爺孫倆碰一個,這幾天倒是把你累壞了”。
李福成也沒含糊,端起酒盅,吧唧一口,就吞了進去,眉頭都不帶皺的。
奶奶在旁邊笑著說,“你這孩子,念了點書,腦子都昏掉了,說這胡話,他是你爺,累死都是他應該”。
老太太嘴上雖然這樣說,可心裡止不住高興,大孫子知道感恩,這心裡就覺得做再多事值當。
老太太很喜歡吃白水泡飯,吃飯到一半就倒開水到米飯裡。老爺子卻說這麼吃會傷胃,不許老太太這樣,老太太光點頭應好,還是照樣這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