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吃晚飯後,顯得無聊從長椿街開始遛彎,不自覺的又走到了和平門。
心想和平門都到了,乾脆再去西交民巷看看。
白天的市管會下班了,沒人管,馬路上成了小攤小販的天下。
夜市裡,有賣小吃的,有賣各種工藝品,更多是日用百貨這一類。
隻要攤子開張,路麵上有人,攤主根本就不愁賣不出去。
拐個彎就是天安門廣場,這些跟李和記憶中的並沒有多大變化,反而感覺很親切。
許多人借著路燈在廣場中間看書,也有一些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吹牛打屁。
更多是附近居民,推著木質的嬰兒車,一家幾口出來散步。
更誇張的是一些人把攤子都擺到了廣場中央,有賣襪子的,有賣蔬菜的。
都擺在板車上,有人攆,車子一拉就能跑。
市管會管不著這裡,駐守武警也不會攆人,倒是成了真正的三不管地帶。
其實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既是個最封閉的年代,也是個最開放的年代。
許多沒有經曆過這個時代的人,偶爾聽上幾句話或者書上看上幾段文字,潛意識的要給打標簽,想當然的認為就是那個樣子,非要腦子給定個框框架架,上個模板,認為這是模式化的。
中國比你想象的大,各個區域的情況不一樣,各個行業不一樣,上麵的政策與下麵的對策不一樣,一個模板沒法套用。
有成堆的萬元戶,也有成片的窮人。
如果非要說各個地方有一個方麵是一樣的,就是各個地方的城市與農村的貧困差距是一樣的。
土裡刨食的農民與吃商品糧的城裡人可謂是天差地彆,許多人為了一個商品糧戶口,一輩子算是鑽營了腦袋而不得。
城裡的孩子渾淪吞棗可以隨便混個初中畢業,甚至高中畢業。
而在農村想供一個孩子小學畢業那父母不知道要把牙關咬多緊才行
同樣做一件事情,城裡人有三五個親戚,借個百十塊錢就沒問題。
農村人就沒這條件,都是窮親戚攪合在一起,大家拚拚湊湊有個五六塊錢,就算不錯的了。
李和就坐在廣場的過道石墩上,剛點著一根煙,看見走過來的一個苗條身影很眼熟。
離得近了,李和才發現是章舒聲老師。
“章老師,你讀過葉芝的詩嗎?葉芝說過一句話:‘人們在與彆人的爭吵中發明了辯術,在與自己爭吵中創造了詩。'所以你看,這句話說的多妙,爭吵討論的是事實概念。沒有爭吵哪裡來的進步?”,一個帶著眼鏡,梳著三七頭型的男子圍著章舒聲滔滔不絕,顏值度挺高。
章舒聲笑著道,“不好意思,我真沒看過,不像你那麼博學。”
“哪裡,哪裡,你誇獎了。不過沒讀過挺可惜的,我家裡有一本,明天我可以拿給你看一看。”男子謙虛的說道。
“不好意思,溫科長,我得先走了,時間也不早了“。
李和聽出了章舒聲的不耐煩。
“那我送送你吧,晚上一個女孩子不怎麼安全”。溫科長繼續不依不撓。
李和從石墩上站了起來,走到章舒聲邊上,笑著道,“哎呀,姐,搞半天你在這呢,家裡人打發我來接你呢”。
溫科長仰頭看了一下,“你是誰——”
“我來接我姐回家,廢話那麼多?”,李和的語氣很不耐煩,配合著那一副板寸的發型,一股小流氓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