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通常被認為是中國非公有製經濟的起點,活躍在中國富豪榜單上的一批人基本都是聲稱在這一年開始創業的。
但是許多人的第一桶金積累完成大部分都是在1983年,劉家兄弟在川內搞養殖搞成了百萬戶,王萬科靠倒騰玉米成了百萬戶,陳立華靠文物和香港炒飯成了百萬戶,牟大王靠倒騰山寨鐘表賺了七八萬。
剩下的靠倒賣緊俏物質的發家人,就是更不計其數了。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倒爺”。
1983年7月,義烏建造了中國最先進的小商品專業市場,上千個攤位。
在1983年前後,溫州的家庭工業有十餘萬戶,從業人員40萬人,常年有十萬人奔波於全國各地,推銷產品和采購原料,有人用“四千精神”來形容這“十萬購銷大軍”的艱辛:曆經千辛萬苦,說儘千言萬語,跑遍千山萬水,想儘千方百計。
在這些購銷員的四海奔忙和穿針引線下,樂清、蒼南等縣日漸形成了400多個商品交易的集散地。
倒爺們找到了組織,商品流通流域發展的更加蓬勃,構築出一張輻射農村及中小城鎮的商品網絡,在物流需求的誘發下,周邊冒出數以千計的家庭工廠,最終形成“前店後廠”、“雙輪驅動”的初級產業格局。
此時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沒有明晰的套路,在老百姓看來,改革開放就是倒爺、交誼舞、萬元戶、包產到戶、恢複高考和鄧麗君的靡靡之音。
許多人掙錢已經掙得上癮了,要使勁摳錢,興奮勁根本停不下來,死了也要掙錢。
但是在1983年,遇上風頭,八大王、年傻子、老牟子給大家上了生動一課,在國內遭受打擊之後,許多人開始惴惴不安。
賺不到錢,讓他們比死還難受,但是很快,“倒爺”們把目光轉向了國外。
於是許多人越過邊境,東歐到處都是中國人的身影。
這是最早的一批國際倒爺,但是還是沒法跟後麵的蘇聯倒爺相比。
1991年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獨立,徹底為中國倒爺打開了國際大門。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就象過江之鯽,稀裡嘩啦,蜂湧而出,遠到俄羅斯淘金。
可以說真正的國際倒爺這才算剛剛誕生,這批倒爺比以往任何一批倒爺來得更加猛烈,人數之大,貨物之多,地域分布之廣是以前東歐倒爺所無法相比的。
合法的,不合法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南方的,北方的,有文化的,沒文化的,半文盲的,可謂是形形色色,無所不有。
從遠東的海參崴,烏蘇裡斯克,哈巴洛夫斯克,赤塔,伊爾庫茨克,到中部的新西伯利亞,葉卡捷琳堡,從首都莫斯科到波羅地海之濱的聖彼得堡,中國人無處不在,無處不見。
大包小包的,就和逃難差不多,一車西瓜換一輛坦克,這不是傳說。
可以說老毛子的倒台,極大的促進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像這樣擁有國際主義精神的無私奉獻的國家,現在不好找了。
現在這種倒爺越來越多,秀水街都快成了倒爺後倉庫了,許多人的貨在攤子上就是擺個樣品,不需要多長時間就能讓人一掃光。
而秀水街的貨源都是形形色色,李和也沒辦法做到一家獨大了,可照樣不愁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