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較明易習者也。
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矣。
所以如果於德華讀過顏氏家訓必然能夠準確的背誦出最後一句:
君子必慎交遊焉。
於德華的話說的對,又好像不對,吳秘書不知道怎麼反駁,隻是道,“於先生,那我怎麼修改?”
老板說的都是對的,這是她混職場的準則。
“在發言中堅定香港的發展一定是樂觀的,我看好香港的發展前景。香港會保持長期繁榮穩定。中央政府“一國兩製”、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沒有也不會改變。而且我們相信,特區政府有能力、香港民眾有智慧處理香港遇到的各種複雜問題和局麵。看看吧,這才是高度。我們要抓住內地發展的機遇,隻要是有利於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有利於增進香港民眾福祉,中央政府提出來的事,我們香港市民都會全力支持,我們香港商人也會全力支持。總之就是有一句話,我們支持香港回歸,我們公司對香港的前景看好!”
話語鏗鏘有力!
啪啪啪,一陣掌聲後,一個高個老人突然出現在於德華的身後,旁邊還有五六個人一行陪同。
“於先生的話,果然發人深省,難怪能成為紡織業的後起之秀!”
“羅先生,好久不見。”
此人正是香港紡織大王羅頂邦。他50年代由內地來港,經營紡織製衣廠,70年代年成立羅氏針織,1987才在香港上市,也就是今年。羅氏家族是四大製衣配額的四大家族之一。
二戰後,日苯紡織業遭到重創,香港紡織業經濟趁機發展,由轉口商埠變為工業生產出口城市。製衣業充當重要角色,帶領本港趨向工業化,而成衣產品亦一直在本港商品出口中占首席位置,自60代起,製衣業已是香港出口收益最大的工業,占本地產品出口總額30%以上。
除了1957年全盛時期的6%外,所占比重一般在30%至36%之間。
60年代之後,情況變得更為複雜,因為英國和美國開始擔心,來自香港的進口產品會導致本國紡織廠破產。在美國肯尼迪主政時期,各地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美國政府推出了一項將一直持續到2005年的配額製。
以配額製度限製成衣進口。
但是依然沒有限製住香港製衣發展,到七十年代,香港亦成為亞太區內著名的成衣采購中心,既吸引到大批生產簡單貨式的定單,亦吸引到小量高價成衣的定單。
此時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成衣出口地區。
於德華趕忙起身上前握手,“你太誇獎了,就是胡言亂語而已,你不要見怪。林先生,田先生,方先生,身體安好。”
他對羅頂邦身後的眾人也一一握手,不敢輕慢,都是服裝紡織業界一頂一的大佬,臉麵多少要給一點。
他以為隻有一個羅頂邦約他,想不到香港的有名有姓的製衣廠老板都找上他了,他心裡有點莫名的擔憂。
“我們製衣業總商會幾次請過於先生,無奈於先生是不肯賞光啊。”
被於德華稱為林先生的人對他的態度讓人很是琢磨。
“不好意思,一直在內地忙得很,有時間一定光臨。”
對於此人拿商會做名頭,於德華不屑一顧,此人並不是商會會長。如果是商會會長,製衣大亨陳永旗出麵邀請他還會賣個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