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很多片子拍的都很深刻,也非常的好。
隻是他不明白的是,為什麼跟居於同時代的,同樣是表露社會現狀的《阿甘正傳》比起來,完全是兩種感覺。
表達人性和社會現實的這些國產影片描述的中國給人一種距離感、陌生感和差異感。極具“鄉土”風情的電影雖然成功的給外國人留下了印象,可留下的卻全都是貧困落後的印象。
李和也不介意他們去揭露所謂的家醜,把藏著五千年的文化自卑都漏出來,畢竟他不是諱疾忌醫的人。
可是在這個改革開放的大時代,中國企業或者中國人要走出去做生意,就必須有一個正麵的形象,真正的中國電影就應該擔起傳遞中國價值觀的責任,這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
在文化領域,這是一場國與國的攻堅戰,奈何中國一直是戰五渣水平,被虐的不要不要的。中國直到奧運會以後,才開始真正刻意的花大筆錢拍宣傳片,搞國家形象公關。
所以他寧願去學郭小四同學拍一些名牌崇拜,紙醉金迷,燈壁輝煌,混血大模、狗血眼淚、華服和高蹺的浮誇片。那種人性片和所謂的社會片已經有很多人在拍,他就沒有必要隨大流同樣去領戰忽局的工資。
國家形象要是對了,作為個人可以自由自在的泰國搶大蝦,盧浮宮外洗腳,華爾街外騎金色銅牛,香港地鐵裡麵吃零食,到處大聲的趾高氣揚的說話。
人家還得誇你隨性,熱情,不拘小節!
有時候他不得不承認,香港電影對中國文化和思想的傳遞,比內地片要強上不少檔次。
黃金年代裡成功的香港電影人使用電影這一現代的藝術形式,再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下眾多角度的價值觀,而成龍、李連傑、李小龍這些人有意或者無意的進行了國家公關,算是對中國對外宣傳做出了貢獻。
蘇明見李和有點心動,便加緊道,“我自己也算過,如果投給一些導演,票房絕對不會差,最關鍵的是我還可以自己生產碟片,這也是利潤的一大進項。”
在以往的集中計劃經濟體製保障下,攝製組最不用擔心的就是投資,隻有有了拍攝權,投資就會下來,然後從製作到發行都是國家承包,賺錢不賺錢,創作人員就很少關心了,隻要有名氣就行。
到處在改革,電影市場也不例外。
中國體製改革始於農村,其法寶是承包製,“一包就靈”,其他行業紛紛仿效,電影係統也是隨波逐流。
國家與電影製片廠之間的利潤承包是大承包,製片與攝影組之間的承包是小承包。
但是承包製在電影係統起不了什麼大作用,效益還是有限,國營製片廠是投一部賠一部。
這些年大製片廠越來越難混,開始賣廠標,大多屬於變相的獨立製片,投資的資金大部分都是屬於私企和個人。
暗中買賣廠標雖然違法,可大家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關鍵一點是獨立製片有錢賺,各方利益都能照顧的到。
所以這種現狀給了蘇明機會,做了這麼多年的磁帶行業,對於電影行業他也不算是陌生了,讓他有點躍躍欲試,。
“一部片子大概要多少錢?”李和想了想還是這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