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孫女能看得清自己的動作,老太太在揉麵團的時候刻意放慢了速度,在老太太質樸的觀念裡,好女孩就應該是上炕一把剪子,下炕一把鏟子。勤勞能乾的閨女才受人喜歡,將來也能找個好婆家。
所以她就如同當初自己的長輩一樣,把小孫女叫到身旁,將自己持家顧家的一些方法和家裡要做的活計,一點點的教給她。
金黃色的黍子麵團在徐奶奶的反複揉按下變得光滑柔韌,老太太感受著手底下麵團的力度,覺得可以了,就將麵團撂在麵板上,掀開門簾到堂屋,去看看豆餡燜的怎麼樣了。
看見奶奶離開了,徐詩夢好奇的用手指頭在黍子麵團上點了幾下,原本光滑的麵團上麵立即出現了幾個小小的恩坑。
正掀開鍋蓋看豆子情況的徐奶奶瞧見了孫女的動作說道:“你先彆動它,讓麵團醒上一個多小時,那時候差不多豆子也就燜熟了。等麵醒好之後奶奶切開你給看,你記住醒好的麵團裡麵應該是什麼樣子就可以了。”
煮著豆子的堂屋裡蒸汽彌漫,徐老太時不時就要掀起鍋蓋瞧一瞧裡麵豆子的情況。
每當鍋蓋掀起來的時候,徐詩夢就學著她奶的樣子,踮起腳往鍋裡看,眼瞧著那些胖芸豆身上的豆沙色被煮到水中,然後在從水中煮回到芸豆身上,很快大鐵鍋內連豆子帶湯汁都變成了潤潤的豆沙色。
覺得時間差不多了,徐常氏從鍋裡麵撈出一顆豆子,吹涼後丟進嘴裡,點點頭道:“可以了,詩夢你也嘗嘗,豆子就要煮到這種火候,豆瓣變沙豆子皮不能破,這樣的豆餡包出來才好吃。”
徐老太說著手腳麻利的用漏勺將鍋裡麵煮好的豆子都撈出來,放到一旁的大鐵盆裡麵晾著,然後回身進屋去處理已經醒好的黃米麵團。
包粘豆包的過程,其實和包餃子包包子沒什麼不同,都是將醒好的麵團切成大小合適的麵積子,擀成皮後將煮好晾涼的豆餡包進去,團成球。
不同的是為了豆餡吃的時候口感好,徐奶奶在豆餡晾涼之後往裡麵加了兩勺糖,豆包包好之後,沒有直接放在蓋簾上,而是一個一個的被擺放在了曬乾的豆角葉上,在安放到蓋簾上麵去。
那些乾豆角葉,是秋天的時候豆角下架,到菜園子裡麵拔秧子時特意選出來留下的,為的就是蒸豆包的時候墊在底下,這樣粘豆包出鍋的時候,就不會黏在蓋簾上麵。
徐老太把孫女叫過來就是有心教她一些東西,所以蒸豆包的時候就主動讓孫女嘗試跟著自己一起包。
徐詩夢心細手巧,老太太的動作她基本上看過一眼就能學會,很快幾個有模有樣的粘豆包就被她包了出來。
徐老太在一旁看著,十分欣慰孫女伶俐聰明,又感歎今年第一鍋粘豆包蒸的時候用的是去年的陳麵,要是新米磨出來的黃米麵,蒸出來的豆包肯定更好吃。
在老徐家一鍋的粘豆包是肯定不夠吃的,他們家人口多,往年蒸過的豆包拿到外麵凍瓷實後,都會被放進家中大口備用的大水缸中,從低下碼到最上層,要將水缸塞的滿滿登登,才能夠一家人吃一個冬天。
所以這一天,徐家堂屋灶膛內的火就沒熄滅過,粘豆包是蒸了一鍋又一鍋。
徐家那三房出攤賺錢的兒子媳婦們回來的時候,迎接他們的是剛出鍋的熱騰騰香噴噴黃澄澄的粘豆包。
一家人圍坐在炕桌上,黏糊糊的豆包沾著白糖,都不需要在配上其他的菜,軟糯酥滑吃的極為暢快。
在外奔波一天的辛勞,仿佛都被那甜甜糯糯的口感給軟化了。
徐老太為自己的孫女向大家要表揚,今天這一鍋又一鍋的豆包,她孫女也是出了力氣的。
端著飯碗的徐詩夢聽著大家對她的誇獎,心裡麵甜滋滋的,她喜歡這種感覺,黃米豆包沾白糖,也許就是家的味道。
作者有話要說:我之前一直很奇怪,為什麼在這邊很少能看見有人種麥子?田地裡的糧食是以黍子、穀子、玉米和高粱為主的。稻米沒人種我可以理解,我們這邊自古乾旱少雨,但麥子沒人種就很奇怪。
後來問了長輩們才知道,我們這邊多山底丘陵,很少有平整的土地,在加上十年裡能六、七年乾旱,種地的時候隻能選擇更抗旱保收的東西。麥子雖然也耐旱,但它在這邊的產量沒有上麵幾種糧食多,而黍子除了耐旱外更耐饑餓,所以地少人多的人家肯定選擇種黍子,不求彆的隻為一家老小能活命,後來一代又一代這種種植習慣也就流傳下來了。
多以粘豆包這種東西彆看它不起眼,在過去真是窮人家的救命糧。
各位,假期最後一天,彆忘記送祝福有驚喜呀~~~
感謝在2021-02-15 21:09:43~2021-02-17 20:57:36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小祖宗 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一加二 3瓶;我是Judy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