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烈日忙碌了近一個月,桑家地裡的活計總算告一段落,迎來了交稅糧的日子。
大慶的賦稅不算重,近些年來一直按照十五稅一的原則來交。不過桑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可以輪種小麥和水稻,待秋季水稻收獲時,還要再交一次。
即便如此,一年忙到頭的大部分村民日子也不好過,交完稅後剩下的糧食得賣掉,再買便宜的粗糧回來,一家老小才能勉強混個溫飽。
之所以如此,皆因生產力低下,所有的農務全憑一雙手,開墾出來的土地少了,收獲的糧食自然就少了;再則地裡出產低,小麥畝產達到兩石就算的上高產,通常就隻有一石半。
水稻要好一點,畝產一般能達到兩石,再好一點勉強能有兩石半。李家村每戶的田地,大多在七八畝,一年的出產還不到三十石,除去所繳的賦稅,折合成斤也就三千來斤罷了。
三千斤糧食看起來不少,可是去完殼就沒有多少了。一大家子除了吃飯,總還要穿衣吧,若是生病了還得看大夫抓藥吧,還有人情往來嫁女娶媳……全都從這幾千斤糧食裡來。
而一旦風雨不順,遇到旱情或水災,誰也逃不開餓肚子的命運。
桑家還算好的,勞動力充足,家裡的田地也有十來畝,一年下來除去嚼用,還能剩一點,隻是家裡供了一個讀書人,這剩下的一點也就沒有多少了。
“葉子,咱們家今年的收成不錯,交完稅糧還能剩不少,咱們下午就去鎮上就去鎮上賣剩下的糧食,你和桓兒也去逛逛,順便給你和桓兒扯兩身布做衣裳。”
趁家裡的男人都去稻場上交稅糧,兩個兒媳婦也帶著孩子們看熱鬨去了,木氏拉著女兒來到房間,塞了一個錢袋給她:“你帶著桓兒逛,看中什麼就買,彆心疼錢,娘這裡有呢!”
桑葉摸著錢袋裡的碎銀和銅板,心裡暖暖的卻堅決不肯要:“娘,彆說女兒跟你外孫還有衣裳穿,就算真要買也用不著您的銀子,我自己有。”
雖然不知道自家家底具體多少,但是光看平日裡的吃用,還要供養一個讀書人,就知道不怎麼好了。要不是一家人齊心協力又勤勞,這日子指不定怎麼糟糕。
木氏聞言,板著臉說道:“你有是你的,娘給你們娘倆買是娘的心意,再說了,你們回來兩三個月,娘啥都沒給你們置辦,你要還當我是你娘,就把這銀子收下。”
桑葉聽了十分為難,倒是不好硬塞過去,隻好把錢袋收起來:“女兒接著就是,隻是娘以後可彆這樣。”
大嫂和二嫂都不是斤斤計較之人,可眼下沒有分家,被嫂嫂們知道了總是不好。要是為這個弄的家裡不睦,就得不償失了。
掂著手裡的錢袋子,桑葉琢磨著家裡頭缺些什麼,下午去鎮上就用這些銀錢買回來,如此一來也不用覺得對不起嫂嫂們了。
順便也看看鎮上有沒有小生意可以做做,總不能坐吃山空後、靠家裡養……
------題外話------
文文主要講的是農家家長裡短的生活,當然也少不了起起伏伏……這一章是個小過渡,接下來就走劇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