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崇禎皇帝在穿越之前看過的那一句沒有誰是離了誰不行的,地球該轉的還得轉,太陽該升起的還得升起。
或者說那一句黨內無黨,帝王思想,派內無派,千奇百怪。
自從曹於汴等九十八名官員被下了詔獄,原本官員們還有些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感覺。
但是,隨著六部行走曆練熬資曆以求外放的往年進士們先有了出頭的機會開始,又參著這些人的落馬而讓許多人獲得了提升,整個大明的官場就極其迅速而又自然的分成了幾派。
第一派就是以溫體仁等人為首的閹黨。
雖然一個九千歲倒下了,但是千千萬萬個九千歲站在起來。
在崇禎皇帝的示意下,溫體仁和施鳳來等人早早的就從魏忠賢手中接過了閹黨大旗。
而又由溫體仁和施鳳來等人眼看著是受到崇禎皇帝重視的,或者說一句簡在帝心也不為過,再加上自從崇禎皇帝登基後一年多的時間所作所為也頗為收買了一些人心,所以溫體仁等人一搖旗,立時便有一眾馬仔聚攏了過來。
而第二派就是原本以曹於汴等人為首的清流派。
也是崇禎皇帝最看不上的一派。
道貌岸然男盜女娼說的就是這些家夥。
與其說是清流派,倒不如說是東林餘孽更為恰當一些。
這些人如果說打嘴炮,扯犢子,噴人,那本事都是一等一的。
就連崇禎皇帝都覺得,這些人放在後世,一定會是著名的大v,滾著嘰歪綜合症患者,鍵盤侯之中的代表人物。
然而一但扯到為國為民什麼的事情上,“非雅事也”,這才是這些人最根本的認識。
若僅僅如此倒也罷了,不過是一些讀書讀到傻的蠢蛋而已。
偏偏這些家夥不乾淨。
清流派之中,底層的那些官員們還好一些,有不少是真的為了理想,為了“眾正盈朝”而努力。
但是一旦到了一定的程度,這些乾淨的要麼被染黑,要麼就消失在大明的官場之上了。
最後一派就是騎牆派。
老子老老實實的當個官混日子本來就不容易,所以咱是誰也不得罪,明哲保身才是第一要務。
閹黨勢大咱就抱九千歲的大腿喊爺爺唄。
清流或者東林黨一類的勢大了怎麼辦?
當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搖身一變成為正人君子後,再對著魏閹喊打喊殺以證清白便是了。
這部分人也是最多的。
隻是這三派官員之中,不管是哪一派,對於曹於汴等九十八人的落馬,都是暗中感到高興的——彆說九十八了,一次乾掉九百八才好呢。
被乾掉的大佬們越多,小撲街出頭的機會不就越多?
當然,表麵上麼,大家都是要表示表示對於這九十八人的同情的。
除了閹黨的那些家夥。
閹黨的一眾成員,要麼原本就不要臉,要麼就是受崇禎皇帝的影響而變得不要臉。
所以這些人沒有誰去玩什麼貓哭耗子假慈悲的把戲。
所以著名經典曲目《諸葛亮吊孝》就沒能完美的在崇禎二年的大明朝堂上麵上演。
然而崇禎皇帝卻本著打蛇不死,必受其患的精神,指使著一眾辦公地點在詔獄深處好吃好喝好招待卻不能出去詔獄的禦用文人開始炮製文章。
諸如陳默一類的,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在崇禎皇帝的示意下,這些文章很有後世的震驚部小編們的水準,比如《震驚,大明朝堂九十八名官員集體辭官,背後的原因竟然是這個》。
還有的起的就很有知音範,比如《到底是什麼讓九十八名大明的高官集體辭官》。
還有的就很有些法製進行時的味道,比如《說辭官就辭官,大明律到底應該如何處置?》,《九十八名大明官員集體辭官,是心酸還是心虛?》
更一些過分的,標題乾脆就更誅心了一些《集體辭官以要挾天子到底是不是為臣之道》。
諸如此類標題的文章,一篇篇在的陳默的筆下誕生,又一篇篇的經過崇禎皇帝過目之後印製成小報,然後從京城開始向周邊擴散。
曹於汴等人根本就沒有想到,在離著自己不遠處的牢房之中,正有人這麼不要臉的寫文章抨擊自己。
這種玩法,基本上可以說是斷根的玩法,往往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麵。
而曹於汴等人設想之中的朝堂上因為近百名不同職位的高官大佬辭職而停擺,或者混亂一時的場麵根本就沒有發生。
借用崇禎皇帝的話說,就是大明彆的不多,想要當官的人多了去了。
而曆年來的進士一類的,除去進了翰林院的,剩下的哪兒去了?
大部分都是在六部之中行走曆練,準備外放為官的。
這些人比較早的那一批,已經是天啟年間的進士了,就算是豬,在六部裡跟著學了這麼走,隻怕也得誕生出幾頭有智慧的豬了罷?
這些人之中,哪些人合用,哪些人不合用,吏部尚書和左右侍郎才是最有發言權的。
而身為閹黨巨頭之一的房壯麗向來是緊跟崇禎皇帝的步伐,受到崇禎皇帝的指示之後,該換的換,該升的升,該平調的平調,根本就連一天的時間都沒有用,九十八人集體辭官帶來的空缺和影響就徹底平息。
所以等到崇禎皇帝第二天上朝的時候,整個朝堂之上又恢複了往常的人數,一點兒也看不出來就在昨天,朝堂之上還少了九十八個官員。
暗罵一聲賤皮子,崇禎皇帝這才開口道:“京察之事,還有哪位愛卿有不同意見的?”
緩緩的掃了一眼,崇禎又接著說道:“有意見,給朕當麵提出來。好的,朕不會不聽,沒有用的,也不會受罰。
在曹於汴之前,不是沒有人頂撞過朕,除了那幾個混賬,有誰受罰了的?
但是,誰要是再敢跟朕玩什麼掛印而去辭官不做的把戲,一邊兒給自己搏了清名一邊兒不點明的罵朕是昏君,曹於汴那九十八人就是例子。”
看著一眾躬身應是的崇禎皇帝暗自吐了一口氣。
大明朝的文官果然都是些屬毛驢的,牽著不走打著倒退的貨色。
隻是朝堂上的溫體仁等人也在暗自吐糟。
頂撞您老人家是有不少沒倒黴的,可是倒黴的更多,頂撞您老人家的倒黴才是主流好吧。
但是不管怎麼說,崇禎皇帝都表態了,就算是以後會倒黴,起碼在今天頂撞一下崇禎皇帝就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了,起碼不會跟那九十八個倒黴蛋一般的倒黴。
同樣的倒黴蛋還有黃台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