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不夠用的寶鈔(1 / 2)

店小二陪笑道:“公子爺恕罪,小店沒有那些散碎的寶鈔,止有百貫的十貫的,其他酒樓估摸著也是一樣兒。”

崇禎皇帝這下子樂子,乾脆笑道:“行了,這些碎銀子賞你了,且收著吧。”

白撿了二兩多的碎銀子,店小二自然是連聲向崇禎皇帝道謝,看那架勢簡直恨不得把崇禎皇帝當成親爹一般給供起來。

崇禎皇帝則是覺得自己找到了一點兒原因。

之前寶鈔局發行的崇禎寶鈔麵值太大,結果搞的普通百姓換了沒什麼用也換不起,反而方便了大商戶們兌換了之後用來繳納商稅。

就像是後世的人民幣一樣,除了百元大鈔之外可還有的是一角兩角的呢,早期連一分兩分的都滿地飛。

相比之下,一貫麵值的寶鈔可是大概相當於幾百塊的人民幣,這麼一來,自然是方便了有錢人而排除了沒錢的窮鬼。

這很不科學。

哪怕是換到後世,你拿一張百元大鈔去買一個茶葉蛋,你試試賣家會不會用看二傻子的眼光看你。

既然找到了這個問題的根源之所在,那麼剩下的事情就好辦的多了。

崇禎九年到崇禎十年開春的這段時間裡,整個大明基本上算是比較安穩的,天災基本上沒有多大的。

原本曆史上出現的大饑以致於再生人禍這種事兒,在崇禎皇帝費儘心機的弄來糧食之後,反而沒有出現。

最直接的變化就是,大明的百姓被慣壞了,連遼東分地土這種事兒都不怎麼積極,直到後來又分小妾之後才算是有人願意去,都是慣出來臭毛病。

可以說,崇禎皇帝是抽著其他番邦小國的血來養大明,保證了大明內部的安穩。

至於南洋那些一年幾熟的番國因為把糧食都高價賣給了大家結果導致自己的百姓餓死這種事兒,崇禎皇帝顯然不放在心上。

崇禎十年三月,寶鈔局再次發行了一千萬兩新的寶鈔,隻是發行出來的麵值讓等著排除換寶鈔的商戶們罵娘。

這次彆說是百貫十貫的麵值了,連一貫的都沒有,反而全是些一文兩文,五文十文的麵值,最大的也不過是五十文而已。

換回這些寶鈔去繳稅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拿著一堆小麵額的寶鈔回去是惡心人呢?

光數就得數上半天!

尤其是那些所謂的銀行網點的小吏,更是惡心人:“老爺,您要是換的話,小人就慢慢給您數著,你坐著便好?”

京城數得上號兒的酒樓醉仙樓老板許成順,原本在遼東跟著楊七七一塊兒坑了建奴一道,現在已經完全洗白成普通大明百姓,現在無比的懷念起了遼東建奴。

在遼東建奴地盤混的時候,隻要自己手裡有銀子,這區區的小吏還敢這麼跟自己說話?

早就打折他兩條腿了!

但是現在不成了,這小吏對誰都這個鳥樣兒,不單單是針對自己,告到官府也沒有用,有火無處發。

氣哼哼的回了醉仙樓之後,許成順黑著臉吩咐自家掌櫃的道:“傳話兒下去,以後有拿寶鈔來結賬的按正常銀子給結,但是這寶鈔儘量少往外出一些。”

掌櫃的陪笑道:“老爺,寶鈔這東西可就是紙啊,用來納稅也就算了,放在自個兒的手裡太多,可未必是什麼好事兒吧?”

許成順黑著臉道:“爺怎麼吩咐你就怎麼去辦!”

許成順不傻,通過今天兌換寶鈔時那一堆堆幾文錢小麵額的寶鈔就已經猜到了以後必然是寶鈔的天下。

銀子雖好,可是畢竟不如寶鈔這東西方便,民間認不認的無所謂,隻要官府能認可這玩意的麵值用來交稅就行了。

什麼時候要是能出些千兩麵值的銀票就好了!

隨著許成順的感歎,這些一文兩文的寶鈔開始不斷的被京城的一些小商戶們兌了出去。

錦衣衛的大爺們說了,去銀行網點兌出來這些寶鈔直接拿回來交那些什麼亂七八糟的管理費一類的,都是沒有火耗的。

對於錦衣衛的信譽,大明的民間還是普遍認可的——說殺人全家就殺人全家,從來不失信於人。

而隨著有了第一個兌換並且成功拿著寶鈔交了稅的小販——可能也就是十幾文錢的所謂攤位管理費之後,這些小麵值的寶鈔就算是火了。

然而這種火的情況也僅僅是限於小商小販們拿來繳納稅或者乾脆稱之為衛生管理費和攤位管理費一類的東西,並沒有正式的開始流通。

真正讓這玩意流通起來的還是錦衣衛——拿著銀子換了小麵額的寶鈔然後去這些商戶那裡消費一些之後,這玩意就正式流通起來了。

事情有時候就是這麼操蛋。

錦衣衛拿著以文為單位的寶鈔去消費,商戶們沒有誰膽子上長毛了敢拒收。

而且收下這些寶鈔還可以拿來交這些亂七八糟的費用,正好還省了火耗。

但是超出了這些費用的寶鈔該怎麼辦?

彆說是等著下個月再用,因為錦衣衛的大爺們現在沒有人誰是使用銀子的,已經全部使用寶鈔了,包括宮中采買太監也是如此。

這就意味著每家商戶收到的寶鈔會遠多於需要繳的稅或者其他費用。

本著不想把風險砸到自己手裡的原則,很多人就試著拿著寶鈔去兌換成銀子,哪怕是損失一些銅板也在所不惜。

原本以為很麻煩的事情到了所謂的銀行網點之後卻是很容易的就兌換了,根本就沒有想象中的刁難,也沒有想象中的麻煩。

如此一來,有些膽子大的就敢在自己手裡多握著一些寶鈔,然後市麵上的寶鈔漸漸的又有不夠用的趨勢。

但是沒有什麼卵用,根本就不懂經濟學的崇禎皇帝雖然說見識上比他哥那個木匠要多一些,可是論到寶鈔這玩意,還真不一定比木匠強。

膽子不夠大的崇禎皇帝乾脆決定國庫和內帑有多少銀子就發多少的寶鈔,麵值混雜著來,就算是郭允厚多次表示寶鈔可以再增發一點兒也絕不多發。

後果就是民間的寶鈔始終處於一種差不多,但是總顯得不夠用的局麵。

因為寶鈔的事兒,南直隸的一眾大佬們頭一次無比蛋疼的上書崇禎皇帝,要求南北一視同仁,不能可著北方優先。

正德之前朝廷發行出來的那些寶鈔大概,也許,差不多是等同於廢紙的,但是崇禎朝的還一樣麼?

明顯不一樣啊,首先就是朝廷這邊是把寶鈔當成真金白銀來對待,民間對於寶鈔的信心自然會多一些。

而商業盛行的南方,尤其是南直隸和鬆江府那些個地方,對於這種事情的嗅覺更是靈敏。

然後南方的商人們就感覺委屈。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