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真要是把裡麵牽扯的彎彎繞繞都給寫出來並且給出個解決方案,肯定就會得罪一大批人。
現在朝堂上的官老爺們就不說了,假設他們完全跟皇帝陛下一條心,不會這麼小心眼。
可是自己身後的家族,還有那些士紳豪商們呢?他們也不會小心眼?
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事兒!
高居於龍椅上的崇禎皇帝則是盯著在場的考生們或思考,或奮筆疾書,臉上依舊是沒有一絲的表情。
不僅如此,崇禎皇帝還在不斷的給這些考生們找麻煩。
時不時的端起旁邊的茶水抿上一口的行為還好,起身從禦階上下來在考生們身邊踱上幾步的行為可就很惡心人了。
考生們都感覺想要罵人了。
就像是後世的學生考試一樣,就算是本身沒做弊的,監考的考官到身邊晃一圈都會莫名的心虛。
現在可好,這根本就不是什麼監考的,而是自己以後最終極的大老板直接過來監考,那種心情簡直就是幾十萬頭神獸奔騰而過。
直到一柱時香燒完,眾多考生都交卷退出大殿之後,崇禎皇帝才淡淡的道:“溫愛卿和孟愛卿,郭愛卿,成國公和英國公,隨朕一起批閱這些考卷。”
其實崇禎皇帝現在並不是太想批閱這些考卷。
在崇禎皇帝看來,這些考卷加在一起,也沒有《永樂大典》來得更重要。
但是沒辦法,自己不過目,直接讓溫體仁他們選擇的話,不知道會涮掉多少自己看著順眼的人。
尤其是那些滿肚子不合時宜的,很可能就會被泯然眾人。
比如上次的沈顥一樣,如果不是自己把這家夥給挑了出來,估計早就被黜落了。
讓崇禎皇帝略感失望的是,這一次的試卷雖然說都不錯,但是卻再沒有類似於沈顥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試卷了,整體水平隻能說不壞,但是也絕對稱不上太好。
隻不過,這種情況才是正常的——大明的天才多的是,但是指望每次科舉都能網羅到幾個,還是有點兒扯蛋了。
無聊之下,崇禎皇帝乾脆再一次跑到了皇家學院。
在崇禎皇帝的心裡,皇家學院的重要性甚至於不比京城差到哪兒去,就算是跟《永樂大典》比起來,也是相差無幾了。
《永樂大典》是世間獨此一份,隻有多印出幾份來,自己才能放心。
至於京城,崇禎皇帝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一句,自己走到哪裡,哪裡就是大明的京城所在!
到了皇家學院之後,崇禎皇帝發現自己來的還是有些早了——皇家學院也沒有什麼驚喜給自己。
其實跟人才的事兒一樣,當崇禎皇帝腦子裡的那點兒東西都掏空了之後,剩下的也就是提要求,然後皇家學院想辦法,或者針對之前的那些技術慢慢改進,至於說突然間的爆發,基本上也不太可能。
倒是那些被搞去研究電的,後來又死了好幾個後,這些家夥們也學精了——先拿著蠻子們去實驗。
倒是崇禎皇帝沒有抱太大希望的農學院和醫學院,算是給了崇禎皇帝一點兒不大不小的驚喜。
農學院現在的扛把子是陳足奇,這家夥的腦回路一直就很清奇——自從被崇禎皇帝在陝西給救下來之後,這家夥就滿門心思的琢磨著雜交糧食的事兒。
托了鄭芝龍和唐王那些家夥的福,問題不斷的在搜索各種各樣的種子送回大明。
雖然很多種子基本上是沒有什麼鳥用的,甚至於試種過之後發現麻煩不少,但是也有很多是有些用處的。
最起碼陳足奇就通過種子雜交的手法,把水稻的產量提高到了四石還要多一些的程度。
如果說四石這個單位不好理解的話,換算成四百公斤是不是好理解了?或者說八百斤這個單位?
從原本的三百多公斤提高到四百公斤,雖然看著數量隻有少少的幾十公斤差距,可是想想這是畝產單位,一切就變得很不同了。
大明現在究竟有多少可種植稻子的土地,彆說是崇禎皇帝了,估計身為戶部尚書的郭允厚也不一定能記得住。
但是無所謂,隻要知道大明的土地足夠多,這幾十斤的差距已經足夠養更多的百姓就行了!
就連小麥的產量也有了提高,雖然畝產隻是單純的提高了一百多斤。
至於說兩季稻和三季稻什麼的,還在實驗階段,暫時沒有什麼成果,這個也急不得。
令崇禎皇帝心中不爽的是陳足奇這家夥明顯在憋大招——多了這幾十公斤的產量,這家夥都沒有上報的意思,準備等旱稻的產量一起解決後再上報!
如果不是崇禎皇帝恰好想起來這個農學院,估計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等到他陳足奇的消息。
畢竟農作物的實驗跟其他的東西不一樣,一年能實驗的時間總共就那麼多。
就算是用來實驗的土地多一點兒,總不能把京城外的土地都劃給他陳足奇做實驗吧?
也正是因為如此,自從陝西把陳足奇帶回京城皇家學院足足有十多年的時間,崇禎皇帝都沒有催促過他的進展,隻是保證了要錢給錢,要人給人,更是命錦衣衛暗中搜羅著海外的作物種子。
想不到今天就憋出來這麼個大招。
至於醫學院帶來的消息就更加的喜人了——簡單的小手術是沒啥太大的問題了。
拿著大量的蠻子練手之後,皇家學院已經宣告可以進行通過手術手段來解決腸癰的問題了!
腸癰這玩意在後世叫什麼,崇禎皇帝感覺應該是闌尾炎一類,算是個不痛不癢的小毛病,切了就行。
可是在大明,這玩意的致死率可是高的很!
如今醫學院能解決掉這個問題,就已經說明大明朝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小手術!
隻要慢慢的發展下去,以後早晚能解決更多的問題!
得到兩個好消息的崇禎皇帝心中高興,乾脆吩咐王承恩準備了大量的賞賜給皇家學院後才回到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