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廠明顯就要弱了一些,畢竟除了向外滲透,還要盯著錦衣衛……
崇禎皇帝明顯不關心東西廠跟錦衣衛之間的那點破事兒。
不是有句話說的好麼,有競爭才有進步,廠衛之間不是一條心是正確的,真要是抱成一團,就該輪到自己這個皇帝睡不安穩了。
曹化淳帶過來的情報跟許顯純帶過來的基本上大同小異,都是密探通過各種渠道發回來的消息,證明緬甸的他隆王想要內附大明。
這下子,不光是崇禎皇帝懵逼,就連溫體仁等朝堂大佬們也感覺懵逼。
好好的土皇帝不當,想著內附到大明之後當個土王?怎麼想的?
他隆到底是怎麼想的,崇禎皇帝和溫體仁等一眾大佬們想不明白,但是他隆王自己心裡可就很明白了。
跟周邊那些不長眼的垃圾們不一樣,他隆自認為對形勢看的比較清楚。
就跟大明的錦衣衛在不斷的向著各國滲透一樣,各個小國的探子也活躍在大明的國土之上。
錦衣衛和東廠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甚至於有意無意的放縱了探子們打探消息的行為——隻要不涉及到機密的事情,這些消息根本就無所謂。
畢竟,探子們好解決,殺了也就殺了,可是那些正經的商人呢?僧人呢?學子呢?
這些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本身就屬於探子的一種,他們肯定會也會攜帶一些消息給自己的母國。
所以,隻要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廠衛對於各個小國派到大明的探子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除非是涉及到了某些機密事,比如某些技術和文獻一類的東西,發現一個殺一個,誤殺了也在所不惜——反正沒有人敢替這些探子們找場子。
又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叫崇禎!
也正是因為傳回到緬甸的消息,讓他隆深刻的認識到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現在的大明皇帝跟以往的大明皇帝明顯不同,好戰就是崇禎皇帝身上最基本也是最顯眼的標誌之一。
若是以前,大家夥兒還可以心中報有僥幸,認為大明皇帝不會對著自己這些很老實的藩國下手。
或者說,就算是他想要下手,也得有所顧忌才是——比如民心軍心,比如水土地形,比如那些在自己這些藩國內進行貿易的西洋人。
但是,當呂宋和爪哇的事情出現之後,他隆王就清楚的認識到了一點——大明皇帝想要辦什麼事情,天下間就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攔!
尤其是這個皇帝還特彆熱衷於開疆擴土還得到了軍心民心支持的時候,就更加的惡心人了。
皇帝好打仗沒什麼,中原曆史上出過很多這樣兒的皇帝,但是從來沒有誰像現在的皇帝一樣,能把軍心民心整合到一起的。
或許也有,比如大秦時期的始皇帝,然而始皇帝征戰無度的後果就是逼反了百姓,以至於二世而亡天下。
大明的民間卻沒有任何想要反對皇帝的意思,反而都想著參軍去獲取軍功。
雖然不知道崇禎十三年的時候為什麼會這麼消停,沒有向外征戰,但是萬一呢?
萬一哪天大明皇帝突然發瘋想要開疆擴土,自己不就是最好的目標?
自己跟周邊的其他國主們不同,自己登上王位之後的一係列動作顯然讓緬甸變得強大起來。
這也使得自己在這些藩國裡麵變得顯然起來,就如同黑夜裡的螢火蟲一樣,那麼拉風,那麼顯眼……
在這種情況下,擺在自己麵前的路就成了三條。
第一條路,繼續發展,乾掉暹羅和其他的那些小國,然後在大明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就先行進攻,或者等著大明的進攻;
第二條路,放棄發展,每日裡醉生夢死,表現的昏庸一些,怎麼敗家怎麼來,讓自己變得不那麼顯眼;
第三條路,主動上表,請求內附大明。
在他隆看來,這三條路裡麵的第一條路根本就是條死路!
就算是緬甸再強,就算是吞並了暹羅和其他的小國又能怎麼樣?難道還能強得過大明?
遠了不說,光是一個世代鎮守雲南的沐王府都能壓的緬甸上上下下喘不過氣來,更何況大明皇帝了!
自己又不是傻子,不會對這一點都看不到!
至於第二條路,撐死了也就是起到個拖延時間的作用,讓大明皇帝注意到自己的時間晚上一些。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早死跟晚死有什麼區彆沒有?反正都是個死!
如果自己現在年紀大了,那倒也無所謂,抱著自己死後哪管他洪水滔天的心態也就算了。
可是自己現在還沒到垂垂老矣的地步,離死更是有著一大段的距離,而大明皇帝手裡那把明晃晃的屠刀可近在眼前了!
第一條路和第二條路都等於是死路,也就隻剩下第三條路可以選擇了!
提前趕在大明皇帝還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時候先上表請求內附,讓大明皇帝對自己有個好印象,子孫後代的富貴也保住了,不比等死強的多?
給緬甸在大明使節的消息已經送出去了,剩下的就等著看大明那邊做何反應了。
若是大明皇帝同意了自己朝覲內附的請求,那麼一切都好說;如果不同意,那麼自己也好早早的做出應對。
大概會拒絕個兩三次吧?聽說大明的皇帝好歹還要點兒臉?
至於其他的那些渣渣藩國國主們能不能看明白這其中的關竅,那就跟自己沒關係了——自己又不是他們的爹,沒義務教他們學乖!
ps:《帶著倉庫到大明》完本了,噠噠噠冒藍火的加特林完本了……那就再拿來祭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