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四本來就瞅著安南不順眼——實際上,大明的那些鐵頭娃皇帝就沒有誰是看著安南能順眼的。
在裴伯耆和陳天平先後控告了胡氏的行為之後,朱老四乾脆召見了安南使臣,並且安排他們與陳天平見麵。
在看到使節們錯愕下拜,甚至涕泣之後,裴伯耆便向安南使節責之以大義,把場麵搞的一度很緊張。
本來就看安南不爽的朱老四,這下子看安南就更不爽了,乾脆開始直接插手安南朝堂——朱老四派出了馬仔去核實情況。
胡家爺倆一瞧自家腦袋頂上的那位話事人已經動了真格的,便慫了,乾脆利落的承認了責任之後,又要求“迎歸”陳天平。
然而,陳天平的事情還沒有解決,安南國又作出來一個大死,或者說是安南被作了一個大死。
永樂三年,位於廣西的思明土官及雲南寧遠州土官向朝廷控訴,轄境猛慢、祿州等地被越南所占。
土官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土司——接受朝廷的羈縻,大部分時間都是各行其事,也不太把朝廷當回事兒。
即便如此,在大明皇帝和滿朝文武的眼裡,這些土官土人也屬於自己人。
按照當時在皇帝心中和朝堂大佬們心中的親疏遠近來排名,毫無疑問的就是漢人第一,少民,也就是這些土司土官屬於第二階梯。
第三才輪到這些藩屬國,最後才輪得到外邦蠻夷。
排名第二的土官們告狀,而且告的是排名第三的藩屬國,永樂皇帝當時就來勁了。
原本在永樂二年的時候,占城國就已經派遣使節到了大明,然後控告胡氏“攻擾地方,殺掠人畜”,並進一步“請吏治之。”
隻是彆管朱老四還是朝堂上的文武大臣們,都沒太當回事兒——大明爸爸的某個乾兒子控告另一個乾兒子,當家做主的大明有些懶得理會。
然而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現在是自己家的老二跑來控告乾兒子太過份,搶了自己家老二的土地和人頭,這讓一家之主怎麼忍?
疼乾兒子而虐了自己家兒子的人,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
永樂三年二月,大明朝廷派出了使節,跑到安南把胡家爺倆給訓了一通,並且要求胡家爺倆兒把安南侵占了的土地給交出來,還給大明。
胡氏父子雖然願意息事寧人,也確實交還了一些土地,但兩國關係仍然緊張。
其後,安南胡家爺倆所派到明廷的使節,都遭扣留,不許回國。大明朝廷又派員入越,查探山川道路險要之地,以為日後南征做準備。
然後吧,並不算太傻的胡氏父子也開始整軍備戰了,在多邦城加強防守,並且在各個河海要處裝插木樁陷阱,整頓軍庫。
但是安南自己內部也不是一條心。
有官員認為隻好“從他所好,以緩師可也”,左相國胡元澄則認為隻決定於“民心之從違耳。”
也就是說,有的官員們認為都這個鳥樣兒了,就老老實實的聽著大明爸爸安排算了,要殺要剮全憑大明爸爸說了算。
但是也有的人認為,隻要安南國內的百姓支持,安南也未必真的就虛了,或許還能有一戰之力。
永樂四年丙午,大明爸爸派鎮守廣西都督僉事黃中領五千士兵,護送陳朝“前國王孫”陳天平回安南。
當這支“送歸國主”隊伍進入安南境內的支棱隘時,就遇上了胡氏父子派來的軍隊阻擊。
胡氏父子派了多少兵不清楚,但是結果卻讓人很不開心——明軍不敵,陳天平及部份士兵被俘。
陳天平經被胡氏父子審訊後,被處以淩遲,也就是把胡氏父子直接把陳天平給千刀萬剮了。
這個行為就比較嚴重了,相當於直接一耳光就扇在了朱老四的臉上——大怒之下,朱老四當即就決定懟死安南。
永樂四年,朱老四派總兵官朱能,也就是朱純臣他家老祖宗,加封“征夷將軍”,配印信,兵分兩路去懟死安南。
可是朱能的運氣不算太好,在行軍之中病故。
然而朱能的病故並沒有影響到大明爸爸懟人的決心,朱能病故之後由副將張輔,也就是首代英國公他老人家頂上,帶著左副將軍沐晟、右副將軍張輔、左參將李彬、右參將陳旭等一大票雙花紅棍,濃煙滾滾的就殺向了安南。
大明爸爸的軍隊一邊向越南腹地步步推進,一邊發出檄文向越人呼籲胡季犛父子的行為是“肆逞凶暴,虐於一國”,並列出胡氏“兩弑前安南國王以據其國”、“賊殺陳氏子孫宗族殆儘”、“淫刑峻法,暴殺無辜,重斂煩徵,剝削不已”等二十大罪,又稱明軍的到來是“吊爾民之困苦,複陳氏之宗祀”,以動搖安南民心。
事實證明,這一招很好使,永樂四年夏天出兵,到了十二月丙申十一日的時候,張輔就帶著一眾馬仔們殺到了多邦城。
隨後,張輔又帶著一眾馬仔們攻入安南的重要城市東都升龍,並大肆掠奪,“擄掠女子玉帛,會計糧儲,分官辦事,招集流民。為久居計,多閹割童男,及收各處銅錢,驛送金陵”。
到永樂五年五月十一日,胡氏父子在奇羅海口被俘,胡氏父子統治下的安南滅亡,領土被大明爸爸拿到了手裡。
當然,大明爸爸的本意是好的,原本是想著替安南原本的陳氏王族討回一個公道,重新扶植他們登上王位,並打算對“久染夷俗”的越人“設官兼治,教以中國禮法”,以達致“廣施一視之仁,永樂太平之治”。
可是陳氏王族的命不太好,被胡氏父子殺戮殆儘,無可繼承。
大明爸爸無奈之下,隻得在安南設置交址都指揮使司、交址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及交址等處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將之直接管轄。
沒錯,哪怕是後來安南又冒出來一個被稱之為陳氏後人的陳季擴,大明爸爸也照樣不承認,乾脆視其為反叛,繼續出兵進剿。
再後來,因為大明的官員們和永樂皇帝都講究個麵子,沒有對安南施行什麼滅絕政策,再加上駐守在安南的官員們也互相扯皮,最終導致了安南反叛不斷,成了大明的一大負擔。
洪熙元年,太子朱瞻基即位,也就是後來的宣宗皇帝,考慮到“數年以來,一方不靖,屢勤王師”,便允許軍府從安南撤兵。
大明爸爸退兵了之後,安南再一次處於獨立的狀態,隻是朝貢不絕,直到原本的崇禎十七年都是奉大明爸爸為正統。
這也是為什麼崇禎皇帝瞧著朱瞻基不太順眼的原因。
打小就被朱老四帶在身邊調教出來的皇太孫朱瞻基,就是這麼個玩意?
安南是他放棄的,奴爾乾都司也是從他開始放棄的,這就是朱老四調教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