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麵的兩點隨著崇禎皇帝的登基已經成了往日雲煙,朝鮮歸大明所有,薩摩更是被弄到了蝦夷島那邊抓苦力。
至於前麵的荷蘭,現在估計已經沒有什麼再提起的必要了——不僅早早的被趕出了大明的勢力範圍,連東印度公司的十七紳士都組團謀求大明戶籍了,荷蘭還能風光幾天?
在堅持了三代人的閉關鎖國之下,整個倭國的國力就跟蹦極一樣直線下降,降到現在幾乎已經降無可降了。
當然,根據爛船還有三斤釘的定律,倭國的國力其實還沒有完全觸底。
得益於崇禎皇帝的某種心思,大明所有的工地上麵,不管是大明本土還是海外,所有用到的監工都是倭國人。
這些能吃苦,哪裡除了大明主子之外,根本就不把自己當人看也不把勞工們當人看的倭國監工用起來實在是順手——背黑鍋和罵名絕對是一頂一的好手。
至於倭國現在對待大明的態度,那就隻能嗬嗬了。
或許政仁和德川家光這兩個家夥還以為玩借殼上市這一套不會出現什麼意外,比如靠著興子生下的遼王世子,重新替倭國謀求一線生機,甚至於取大明而代之——隻要倭國全力支持下一任的遼王進入大位的爭奪之中。
皇位絕對是個好東西,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有著無限的誘惑,哪怕是朱慈燝沒有覬覦大位的想法,那下一代的遼王呢?下下一代的遼王呢?
有的時候,一旦種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就會生根發芽,然後不斷的成長,直到吞噬掉一個人的理智,讓人產生不該有的想法。
然而政仁和德川家光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原本答應跟他們配合的興子,早早的就已經叛變了,現在滿腦門子的心思是怎麼從倭國替自己的兒子弄到更多的好處,比如再讓倭國割讓一塊土地?
出現這種情況倒是很正常,崇禎皇帝也能理解。
倭國雖然是中原王朝的逆子,對比起朝鮮這個孝子實在差了太多,但是耳濡目染之下,也算是學到了一些東西。
比如三從四德這種優良傳統文化就被他們給學去了。
所謂三從,指的是在家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所以興子在沒出嫁之前答應了政仁和德川家光的要求,是謂在家從父。
所謂出嫁從夫就很好理解了。
興子現在嫁入了遼王府,成了遼王府的正妃,在見識過大明的一切之後,心裡早就把倭國給拋到九霄雲外了。
更何況在誕下了遼王世子以後,哪怕有一天遼王朱慈燝掛掉了,興子還有一個遼王太妃的身份傍身,豈不是要比倭國女王孤老終生要強上許多倍?
這很三從,沒毛病,因為三從的意思並不是順從的意思,而是輔佐、輔助的意思。
答應了政仁的要求是幫助政仁振興倭國,沒毛病吧?
自己一心幫著自己的老公去坑娘家那邊,也沒毛病吧?
哪怕是有一天遼王朱慈燝掛掉了,興子輔佐遼王世子,繼續坑倭國,也沒毛病吧?
對於興子的這種心態轉變,其實崇禎皇帝知道的也是一清二楚——不要以為廠衛裡麵全是些五大三粗的漢子,實際上,廠衛裡麵三教九流的人多了去了。
比如清風館的老鴇子尚以涵,明麵上隻是一家青樓的媽媽,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是錦衣衛的千戶?
至於政仁和德川家光派到興子身邊的那些所謂的忍者,更是在興子的心態轉變之前就已經被廠衛給安排明白了,他們效忠大明的時間比興子還要早一些……
沉默了半晌之後,崇禎皇帝才屈指敲了敲桌子,問道:“倭國那邊有什麼消息了沒有?”
王國興聞言,便躬身道:“啟奏陛下,倭國那邊現在正討論著該怎麼對待遼王世子,政仁和德川家光有意請遼王世子加倭國國王的尊號。”
崇禎皇帝忍不住一陣蛋疼。
加倭國國王尊號?這是不是跟那個什麼威爾士親王的玩法很類似?
問題是,這是遠東啊,大明跟倭國,怎麼能玩出這種手法來呢?
將目光投向了盧象升之後,崇禎皇帝才道:“盧愛卿怎麼看?”
盧象升躬身道:“啟奏陛下如果遼王世子加倭國國王尊號,那原本的倭國國王該如何處置?是不是以後曆代遼王世子都要加倭國國王的尊號?倭國行我大明律法還是倭國律法?”
盧象升是打心眼裡不願意讓遼王世子加倭國國王的尊號。
從理論上來說,隻要遼王世子一天沒有加上倭國國王的尊號,那倭國就不能算是大明的土地,大明想要出兵去懟死倭國也屬於很正常的開疆擴土。
而遼王世子加上倭國國王的尊號,好處也很明顯,就是幾乎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倭國,從世倭國就歸入了大明。
那,軍功呢?
對於盧象升和張之極這些頂尖的大佬們來說,憑白無故的多一塊土地並不是什麼高興的事兒——因為這意味著軍功沒有了,隻能彰顯皇帝的文治武功而已。
但是理論終究隻是理論。
從理智上來說,盧象升也知道遼王世子加倭國國王尊號的好處,所以隻是提出來這三個明擺在眼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