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象升咬牙道:“啟奏陛下,寧枉勿縱!隻有一次將這些青皮全部都打掉,才能有效的震懾那些心懷不軌之徒,以後才能一勞永逸,還百姓一個朗朗青天!”
說完之後,盧象升又沉默了一會兒,才接著道:“對於官場,也應如此。如今已經是崇禎二十五年,眼看明年的京察就要再次開始,不若一起行動,徹底打掉那邊替青皮充當後盾的不法官員。”
當盧象升的話音落下之後,大量的文武官員們開始一起跳了出來,表示讚同盧象升的看法,讓崇禎皇帝倍感懵逼。
同夥啊,下麵那些胡來的官員好歹也跟你們是同夥,現在你們居然擺出來一副恨他們不死的模樣?
想了半天之後,崇禎皇帝也沒有想明白到底是為什麼。
不過,既然想不明白,崇禎皇帝也就懶得去想了,乾脆開口吩咐道:“內閣拿個條陳出來吧,責成各地的二級後備衛所配合,大理寺正卿為主,皇次子朱慈烺副之。”
盧象升躬身應了之後,才又接著道:“啟奏陛下,關於崇禎二十六年到崇禎三十年的規劃,目前內閣已經會同八部商議過了。”
聽到第六個五年計劃已經出台了,崇禎皇帝頓時感興趣起來:“說說看,重心放在何處了?”
盧象升躬身道:“啟奏陛下,重心依舊在修路,包括通行馬車和行人的道路,還有鐵路,其次是各地的橋梁和堤壩。
自崇禎二年大修各地的道路開始至今,全大明共完成十餘萬裡的鐵路修建,二百餘個州府之間的道路重修,以直道為標準的總裡程約為二十萬裡,消耗勞工約百七十萬人,相關費用已經整理在冊。
崇禎二十六年至崇禎三十年,預計要完成十五萬裡的鐵路修建,完成三百個州之間的道路重修,同樣是以直道為標準。”
花了多少錢,盧象升沒有說,但是崇禎皇帝就算是猜也能猜得出來。
一百七十萬勞工,按照每個勞工五兩銀子的成本來核算,僅僅是勞工一項就達到了八百五十萬兩之巨。
問題是,這些勞工僅僅是收購價,而因為勞工發動戰爭,勞工的衣食費用,修路時支出的各項物料,大明百姓的工錢,這些費用比之勞工的消耗更大了無數倍。
如果說對於幾千萬兩上億兩的銀子沒有什麼概念,想想一隻大肥雞隻要26文錢,大米兩文錢一斤,一兩銀子等於一千文,等比例換算一下就好了。
如果換成大明百姓去修建,這其中需要支付出去的費用隻怕更多——徹底廢除徭役之後,各地官府再想讓大明百姓乾活,就得實打實的拿出工錢來。
可以說,崇禎皇帝的很多政策讓自己的江山皇位變得穩固無比,天下百姓會從心底裡支持他,但是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無數的麻煩。
最起碼,人家楊二修運河是沒支付工錢的……
萬幸的是,這些路基本上是拿著異族的屍骨和銀兩鋪起來的。
隨著大明在崇禎皇帝的帶領下搞開了軍火和福壽膏貿易之後,大量的白銀從全世界流入大明國庫,然後再被國庫拿來修路,給百姓們發福利。
這就是國力強盛和人口基數大所帶來的紅利了,甚至於,現在還不是人口紅利爆發的時候。
國力強盛,人口基數大,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就代表著拳頭夠硬,也就意味著崇禎皇帝可以將這場變革的所有成本都轉嫁到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頭上。
事實上,就連崇禎皇帝自己都不清楚,當過上二三十年,自己老了的那一天,大明的人口數量迎來大爆炸的時候,到底會給大明帶來什麼樣兒的變化。
中原有句老話說的好,有錯要承認,挨打要立正,崇禎皇帝慶幸這個年代沒有什麼聖母的存在,沒有人會扯什麼人權和冥煮茲油。
崇禎皇帝更加慶幸的是,大明帝國的百姓們堅信大明帝國本身就是燈塔,沒有人認為其他的國家是燈塔……
笑眯眯的點了點頭之後,崇禎皇帝才開口道:“然後呢?如果僅僅是這樣,可還是有些不夠。”
盧象升躬身道:“啟奏陛下,除了這些之外,自崇禎二十六年至崇禎三十年之前,將會有五千萬貫寶鈔會投入到社學的建設之中,還有一萬萬貫寶鈔會投入到各地的州學、府學的建設之中,五千萬貫投入到大學的建設之中。
除此之外,崇禎二十六年到崇禎三十年,預計批複軍費三萬萬貫寶鈔用於各地衛所士卒們的餉銀和武器換代,預計兩萬萬貫寶鈔用於後備計劃。”
畢竟是在朝堂上,盧象升沒有赤裸裸的說出來拿兩億貫寶鈔出去打仗,好歹算是要些麵子的。
崇禎皇帝也是暗自點了點頭,因為這個這個比例其實已經差不多了。
修路肯定是堅持一百年不能動搖的國策,啥時候鐵路和公路修滿大明了,這兩項工程才有可能停下。
而眼下還有很多地方是不屬於大明的,比如莫臥兒的一大部分,整個奧斯曼帝國和大部分歐洲。
這些地方以後肯定也要鐵路、公路修起來,沒個百八十年的時間怎麼夠?
至於教育和軍費上麵的比例,看著軍費比教育多了很多,其實這個比例大概還是在個合理的範圍之內的。
最大的原因就是大明的地盤太大的,士卒也太多,需要承擔的費用也就相應的多了起來。
而社學經過二十多年的修建,已經差不多了,真正需要大量費用支出的還是州學和府學,也就是初中、高中部分。
至於大學,反而沒那麼急迫,畢竟人口還沒有真正的開始爆增。
想了想,崇禎皇帝乾脆道:“朕還有一事,要跟大家商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