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再次叩謝聖恩。
然後老皇帝叫四喜帶著他去偏殿梳洗,畢竟又是跪又是哭的,儀態不整了,接著又留了林如海吃了一頓飯,以示恩寵。
…………………………
林如海吃完一頓飯,在眾多求見陛下的官員羨慕的眼神中出了宮,馬車就候在宮門外。
此次進京,他身邊跟著的林二管家,在方才碼頭下了船之後就去京城中的林府歸置行李了。留在宮門外的是林二管家的小兒子,站在皇城牆角下看著鎧甲明亮的侍衛們,小子的腿肚子還有點哆嗦,過了飯點沒見老爺出來,也不敢從兜裡摸乾糧吃。
好不容易等到老爺出來了,小子連忙殷勤伺候:“老爺,您慢著些。”
林如海扶著小子的手上了馬車,吩咐到:“回府吧。”
“是。”
回到林府,黛玉已經在正堂候著了,父女兩幾個月沒見,自是一番激動不談。
黛玉拿帕子擦了擦眼淚,破涕為笑:“看我,隻顧著與爹爹說話,竟然是沒讓爹爹去換衣服。”一麵又說:“今兒我早上出門,就被老祖宗吩咐了好幾遍,叫您晚上去榮國府吃宴。父親先去洗漱吧,想必不一會兒幾位表哥也要來相請了。”
大約是此地地皮薄,才說起賈府三兄弟,賈珠等三人就來請姑父過府吃酒了。
林如海換了衣裳,在書房見了三兄弟,一一問了課業情況和生活情況。他鼓勵賈珠,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若是在京中無甚進益,出去遊學說不定能夠開拓眼界與思維;並且肯定了賈璉年後要捐官的做法,隻說“場麵上走動起來,有個官身也好不被看輕。”;至於寶玉,寶玉是林如海最看不透的人了,要說聰慧也是有的,可是偏偏不肯讀書了,再一想他出生時候的傳聞,林如海又覺得應當是榮國府的老祖宗想得通透,給她小孫子指點了活路與明路。
不過這樣一來,原本妻子想要將女兒嫁回娘家的事兒就有待斟酌了,畢竟寶玉胭脂二郎聲名遠播,要說喜好雜學沒關係,如果是純然的紈絝,自然是配不上自家的掌珠。
所幸玉兒年紀還小,又得了陛下手書免去了日後選秀,自己還可以替她慢慢相看——思及此,林如海哪裡會不知道家裡沒有個女主人的不便,但是為了不委屈玉兒,他現在還是不打算續弦,隻好將玉兒安置在她外祖家托老太太教養著。日後,日後再說罷……
林如海將妻子的三個侄兒都指點了一番,見賈珠若有所思,賈璉一頭虛汗,寶玉麵帶微笑,便說起了上回交給賈珠的書。
要說此事真是險之又險,偏偏陰差陽錯在暗處的那些人都以為這書早就被火燒了、被水泡了。而知道書還好好兒的幾人壓根就沒把珠大爺和寶二爺當時護著書的事兒放在心上,那關頭,大家都帶著自覺對自己最有用最寶貴的,大家夥兒都帶了銀錢,珠大爺是舉人老爺,要去考狀元的,特彆寶貝書籍也是正常的。
加上此事知情的人都在賈府內宅,還都是爺們的心腹,與彆個碎嘴的下人也不一樣,曉得那火起的蹊蹺,並不多談這件事。
也是縱火之人想當然了,沒見到眾人上岸帶著書,也沒見到榮國府三個少爺回京之後有異常,就放過了此事——可見,榮國府在有心人眼裡,壓根就不上檔次,不需多加關注。
林如海是無意間感慨的樣子,對賈珠說:“可惜了當初我與你的那些書,上頭倒是有我當初準備科考做的注解……”
賈珠沒想到林姑父能夠直接這麼快就說起這個事兒了,張了張嘴,便是賈璉開了口:“林姑父你是不知道,我大哥哥把那些書當做命根子,船走水的時候叫大家一人帶一兩本,揣在懷裡搶救出來了。”
“哦,想不到你竟如此有心。”林如海點點頭,“我這裡還有一些江南大儒近年來出的著作,回頭一並給你。先前的那些,若有疑惑,可下午一並問我。”便吩咐外頭叫林二管家把他某某箱子裡裝著的書拿出來,交給賈珠的小廝——書童青鬆、蒼柏前兩年便成家了,他倆學識都是不錯的,唯獨欠缺一些人情曆練,現在在外頭行走,賈珠另與他們事體,多多鍛煉,日後也是臂膀。
知道了想知道的,林如海就隨三賈動身去榮國府了,一路上,黛玉同林如海是一輛馬車的,父女兩個隻幾個月沒見,但是都覺得對方變化頗大。黛玉覺得父親瘦了、蒼老了;林如海覺得黛玉的精神氣更好,方才在府裡安排事宜也是井井有條的,多了幾分乾練。
因林府和榮國府並不遠,不過兩刻鐘時間就到了。
此時的榮國府大開中門迎接林姑爺,賈赦也穿戴得人模人樣地與下了馬車的妹婿寒暄,一邊心頭暗恨自己弟弟瞎忙,拿著雞毛當令箭,每天整得好似工部沒了他就不行似的,如此留自己一人應對妹婿,壓力頗大。
幸好林如海為官多年,自有交際的一套,他也曉得同自己這個大舅兄不能說什麼四書五經,隻說著南地風俗什麼的,倒是叫賈赦不久就聽進去了,居然與曾經的探花聊得有滋有味。
眼看自家老爺和林姑父從中門聊到老祖宗的院子,賈璉在心裡頭感歎:自家老爺看起來也不賴麼,站在林姑父身邊,兩人侃侃而談,也像是一個名士了,由此可見近朱者赤,古人誠不欺我。
台階上的小丫鬟們早就站的整整齊齊的,既不說笑也不敢亂動,一方麵是三春調/教之後的成果,另一方麵是她們深知來人的顯赫,不好露怯丟了府裡的臉麵。
丫鬟們井然有序地行禮問安、通報打簾,賈赦領著妹婿來拜見賈母,身後跟著林黛玉和賈府三兄弟。
嶽母女婿上一回見麵還是十多年前林如海尚未離京的時候了,當時是女兒女婿相攜而來,是好一對天作之合,現在女婿猶在,女兒卻……賈母眼眶紅了紅,連連叫拱手行禮的林姑爺“不必多禮”。
講真賈母一個內宅老婦人,和林如海的共同話題就更少了,好在他們還有共同關心的對象:林黛玉。
於是賈母說了說黛玉在賈府的日常,當林如海聽到自己女兒和三春一起跟著二舅兄的妻子學掌家的時候,還是站起來正色道謝了,畢竟這些事兒,隻有家中女性長輩才能教的,父親畢竟不能代替了母親的全部職責。
坐了小半個時辰,賈母和林如海達成一致:年後林如海回揚州,而黛玉仍舊留在京城。
旁邊聽著的黛玉雖然萬分不舍,從心底知道父親的做法是為自己好,外祖母也是真心疼愛自己的,但是畢竟與父親分離,殊為難受,一時間險些又紅了眼眶。
再不一會兒,賈珠說有幾篇文章要請教林姑父,於是賈母笑說:“去罷去罷,珠哥兒你也不必太發狠了,你林姑父還要再京城呆小半個月呢,日子且長。”
賈珠確實是拿了文章討教,還特意拿出前幾日從賈母那裡拿回來的那本《春秋》,也不知道老祖宗用了什麼法子,那原本被拆開的書頁竟然又被糊上了,天衣無縫,一點被拆閱的痕跡都沒有。(寶玉昂頭:是我乾的!)
林如海意味深長地看了看書,又看了看賈珠。
賈珠猶自裝作什麼都不知道的樣子,隻是說:“這基本侄兒都已經看明白了,抄下不解之處,都在紙上,懇請姑父為我解惑。”一麵遞過去關於學問的不解之處——要是語氣再自然一點就更好了。
林如海拍了拍書的封皮:“好,從這一句‘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開始說……”
又是小半個時辰,講解完畢之後的林如海自若地將那本《春秋》收進袖子裡,恍若什麼都沒發生似的。
倒是叫賈珠覺得自己方才太過刻意了,果然還是年輕啊。
…………………………
賈母早早派人去工部給賈政送信了,說今夜家裡有個家宴,叫他務必早點回來,於是賈政戀戀不舍地丟下的加班事宜,坐馬車回家了,到家還特意先沒換了官服就去與妹婿打了個招呼,得了妹婿誇讚的“兢兢業業”之後又匆匆回榮禧堂洗漱。
這家宴又與黛玉來的時候不同了,畢竟林如海是成年男子,便分了兩桌,用屏風一攔,也是和樂。
酒足飯飽,林如海便提出告辭了,這麼一來,黛玉也是要回京城的林府住著的,好替他爹爹安排日常起居等等,賈母雖然萬分不舍,終究還是拉著黛玉的手說:“回去這幾日不可挑食、不可熬夜、不可……”
直叫黛玉聽得眼淚汪汪,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要久彆不見了。
送走林氏父女,王氏也不得空,把林姑爺送來的年禮造冊,因今年是林姑爺親自登門的,又有黛玉在賈府住了幾個月的原因,所以禮比往年厚了三分,抬箱子的婆子、小子都在心裡咂舌:說江南富貴,可真不假,方才有個箱子不小心被撞開了,裡頭是滿滿一箱子的蘇綢!
王氏捏著禮單子,看著上頭寫著的緙絲、錦緞、毛皮、木雕、太湖石硯、蘇州湖筆、澄泥石刻、蘇式牙雕、太湖珍珠……歎了一口氣:可憐天下父母心,林姑爺如此儘心地叫人準備年禮,不就是因為黛玉要暫住榮國府,怕咱們照顧有疏漏,想叫咱們多上點心麼?
說句心裡話,婆媳是天敵,姑嫂也不易相處,尤其小姑子賈敏是驕傲的性子,與自己不太投性子,但是總歸就是小矛盾罷了,哪裡能牽扯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