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左相的理解不一樣,他覺得皇帝是真的看不懂,因為他也看不懂……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叫王蘭陵的人不是傻瓜,他批閱的文書裡有這個人的文書,主要是和他前任司長的賬本分開的建議,而且還被縣令批準了。
吏部主管天下官吏,部長對於幾個封疆大吏還是了解的,也清楚這個新上任的地方官事情,甚至是包括被縣令提拔的十四歲司長。
禮部主管禮儀外交和宗教學校之類的事情,主官是一名有文化的人,此時覺得這個寫書的人文化很低,遣詞造句一竅不通,更沒有什麼典故妙語之類,而且這篇文書也缺乏應有的規矩。
戶部是主管戶籍、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他此時不發表任何意見,天塌下來有兩個宰相頂著,要死一起死。
老皇帝在這些人看完之後,就詢問道:“誰來解讀這篇文書?”
右宰相站到了中間,他不需要看原文,直接解讀了起來。
“第一句,立春的時候,春天暖和了起來,天氣很好,這是書寫人在隱晦的提醒縣令應該做點事情了。”
老皇帝沒有那麼好的記性,儘管他看了不下十遍,但還是背不下來第一句。
他迅速從旁邊的太監手裡接過了原文。
【縣令大人,明天就是立春時候了,在這春天暖和起來,花兒也開了的時候,外麵的天空就像是被洗過的玻璃一樣,乾淨的很哩。】
有了宰相的解釋,老皇帝就覺得是這麼個理,確實是在提醒縣令出去走走。
【卑職前幾天去了城裡,走了幾圈,發現這城裡蕭索的厲害。】
“第二句,點名原因,讓縣令出去看看的原因就在這裡。”右宰相看著老皇帝那認真的表情,就明白自己猜對了,這家夥是真的不懂。
其餘幾個人也回過味了,在明白老皇帝是看重和重視這個文書之後,幾人就開始思考著如何往自己願意理解的方向去理解了。
“繼續。”老皇帝這麼一看,發現這個叫王蘭陵的人,寫的是一篇勸諫文書,是個忠心的人。
右宰相繼續解讀王蘭陵自己都解讀不了的東西。
【百姓很少出來,附近的酒家生意不好,瀕臨倒閉,街上趕集的人少得很,一些人的臉上沒有笑容,就好像還沒有從冬天裡過來一樣。】
“這句點名了黑水縣的近況,用冬天還未遠去,沒有笑容,來間接說明縣令的不作為。”
老皇帝點了點頭,“這個縣令無為,知事昏庸,此時我已知曉,繼續。”
當初克扣知事工錢的事情,看來確實是老皇帝做的。
【卑職不禁在想:現在國泰民安,大家吃得飽,穿得暖,為什麼就不開心呢?】
“這句寫實,他看到的確實是如此,主要是為了引出下句。”這點不能說虛,不然就是打臉皇帝了。
頓了頓,右宰相繼續過度解讀。
【我想了想,想了又想,茶飯不思的想,終於發現了原因。】
“說明這事情並不是一時間發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思考才得出了這個結果。”
【沒有廁所!】
這句的解讀難度最大,右宰相說道:“這句需要聯係下文來理解,表麵上是廁所,但其實並非是指這個。”
老皇帝認真的聽著。
【縣令大人一定覺得這個說法可笑,荒唐。】
“明知道自己說的是什麼話,所以說出這句,為的是讓縣令知道這件事情並不可笑,荒唐的並不是他,而是看不清楚的縣令,為了讓縣令能夠重視一些,繼續看下去,了解他的一番苦心。”
右宰相看著老皇帝,說道:“先帝曾說過,一個笑話,如果說笑話的人自己都不笑的話,再好聽的笑話也會很快冷場下來,這人就是憑著一股堅毅冷漠的決心,寫下了此筆!”
“彆人笑他,他不在乎,他隻希望看到這裡的人能夠在笑完之後,繼續看下去,不辜負這一番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