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方的記者也第一時間把喜報發回總部。
早已編輯好的通稿第一時間發送,向全世界宣布藏羚羊號已經入軌成功!
成功入軌之後,藏羚羊號隻需要在軌道上運行,然後經過豐富海撞擊點的時候減速下降就可以了。
這些操作毫無難度,最有可能出現問題的就是藏羚羊號對月球引力係數的不熟悉,導致推力輸出錯誤。
但是這個問題不管是陳神還是何偉都已經早早考慮到,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出現。
在入軌成功之後,藏羚羊號還需要在軌道上麵平穩運行一段時間,然後才能到達嫦娥一號的撞擊地點。
此時的大廳裡也越發忙碌起來,在確定任務成功幾率足夠大之後,中心電視台的團隊在現場架起了攝像機,對後麵的登月直播進行轉載。
而在藏羚羊號入軌成功的新聞發出之後,國內外的目光都第一時間放到了國內。
這還是近幾十年來,除了月球車之外,唯一一艘即將正式抵達月麵的飛船。
許多人都第一時間進入了中心電視台的直播間,然而觀眾們現在隻能看到在演播廳的主持人還有飛控大廳的實況,偶爾還有一段藏羚羊登月的3d模擬視頻。
沒辦法,條件艱難,月球直播需要等待激光通信架設成功才可以實現。
現在的藏羚羊連一張圖片都傳不回來,中繼星的帶寬已經被運行參數全部占滿了。
一直等了一個多小時,軌道上的藏羚羊才抵達了預定的坐標,無驚無險地減速降落。
月球東經5236度,南緯150度。
這是嫦娥一號的地點,而大屏幕上顯示,藏羚羊號就降落在這個坐標旁邊。
也正是從這時候起,藏羚羊號轉為半手動操作。
因為接下來到了放出飛船上麵實驗載荷的時候,自動駕駛係統可乾不了這個活兒。
“準備放出激光通信車。”現場總指揮對著麥克風指揮。
為了方便,激光通信係統是整合到了一輛無人車裡,所以也可以叫激光通信車。
在大廳各處,許多人按照預先演示的規程操作起來。
藏羚羊內部的空間被分割成兩個區域,一個是待命區,一個是儲存區,其中待命區與後艙門相接通。
兩個區之間安裝了一道氣壓門用於防止儲存區氣壓泄漏,而計劃中最先下地的激光通信車在上天之前就已經放到待命區固定好,氣壓門也被關上了。
按照計劃,現在隻需要打開藏羚羊的後艙門。
這扇後艙門會緩緩放下形成一道斜梯。
然後啟動激光通信車,控製它走下斜梯,接著再啟動通信模塊,調試好信號之後,國內就可以看到月球的實時畫麵了。
在這個過程中,工作人員隻要負責按下各個環節的啟動鍵,無人車會自動執行相應的程序。
很快,在大屏幕上的參數顯示,所有預定作業都順利完成。
雖然沒有實時畫麵,但是在三十八萬公裡外的月球,激光通信車已經通過斜梯接觸到了月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