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元緯淡淡道:“成王殿下。”
楚栗“啊”的一聲,失聲道:“是那位成事……”
話音未落,就聽安元緯冷叱一聲:“閉嘴!”
聲音中帶了幾分慍怒。
楚栗連忙噤聲,神情卻頗為複雜。
成王。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成。
他來京城的日子雖短,這個名字卻耳熟能詳。
成王林夕,其母崔氏,本是當今太後的親侄女,萬歲爺的親表妹,曾經的京城第一才女。
二十七年前,萬歲爺還是太子爺時,豆蔻年華的崔氏奉旨入宮甄選太子妃,知情不知情的,都覺得她已是內定的太子妃,其他人不過是陪襯罷了,然而最後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太子妃另有其人,崔氏則被先皇選入後宮。
侄女變妹妹,表妹成庶母。
民間議論紛紛,有說先皇橫刀奪愛的,有說皇後送親侄女入宮固寵的……都不怎麼好聽。
但不管怎麼樣,崔氏入宮已成定局,僅僅一年時間,先封容嬪,後升容妃,再晉貴妃。
然後是十年專寵。
崔氏雖有專寵,卻十年無出,反而是太子,也就是如今的皇帝,娶妻納妾,一個接一個的生孩子,十年間,生了足足六子七女。
先皇早年沉溺酒色掏空了身體,納了容妃之後又迷上丹鼎之術,看似精力旺盛不少,實則飲鴆止渴,後丹毒爆發,一個月能昏迷三四次。
偏偏這個時候,崔氏竟診出了喜脈。
不久,先皇過世,新皇登基,崔氏難產而死。
一時間,宮裡民間流言紛紛,說什麼的都有。
最陰謀化以及市場最大的版本,說的是崔氏產下的孩子根本不是先皇,而是新皇的,因崔氏有孕,兩人奸情敗露,索性治死先皇……若非如此,如何解釋先皇老病之軀,卻能使崔氏受孕,且還死的這般巧?說不定崔氏根本就沒死,改頭換麵在宮裡承受君恩呢!
當然也有說,新皇意欲逼迫庶母,崔氏忍辱生下孩子後自儘身亡的……
且無論真相如何,總歸這位小皇子的身份就兩個字——尷尬。
有大臣勸宣帝將孩子送出宮撫養,卻被宣帝一聲冷笑,一句“問心無愧”回絕,一連砍了十七八顆價值不菲的腦袋,其中包括他兩個親兄弟,強勢壓下流言,將孩子送到了太後宮中。
按說這位小皇子出身尷尬,得皇帝和太後善待,該謹守本分才是,可這位,卻偏偏不學無術、不務正業,行事更是荒誕。
就是那句: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這話,和兩件事有關。
前些年,有個總督被告禦狀到了宣帝跟前,那總督收到消息,派了心腹上京打點,各方都顧到了,自然也不會落下這位“紅人”,一尊價值連城的玉佛輾轉送到這位爺手上,結果轉天他老人家就拿著玉佛去太後皇帝麵前炫耀了……結果可想而知。
總督殺頭抄家不提,收了他東西的王公大臣也個個受掛落,唯有這位爺連贓都不肯退,口口聲聲他身為皇家子弟,底下孝敬點東西怎麼了?我又沒給他做事,怎麼能算受賄?
皇帝氣的差點動手打人。
那位被殺了頭的總督更是氣到吐血。
能將收了錢不做事說的這麼理直氣壯且得意洋洋的,天下也就這麼一位了。
再不久,又一位外放官員回京述職,為謀升遷也是大肆灑錢,因知道這位爺的德行,隻敢繞道走,結果……
這位爺不知怎的得了消息,直接當著百官的麵告禦狀,說自個兒被人欺負了,人人都有唯獨漏了他一個……謀官的事兒,豈能放到明麵上來說?那位倒黴蛋的下場可想而知。
滿朝文武沒一個敢吭氣的,下定決心以後甭管好事壞事,再不沾這位爺。
偏這位還得意洋洋:敢瞧不上我?辦事兒我不成,壞事我還不成嗎?
於是成王的這個“成”字,算是有了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