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工作保密起見,康妮到來之後,羅南就離開了《無間行者》劇組,住進曼哈頓酒店的總統套房。
“確定了?”書房裡麵,羅南問康妮:“迪士尼那邊傳來的消息可靠?”
康妮說道:“完全可靠,羅伊-迪士尼來到了華爾街,消息是羅伯特-艾格親自探聽到的。”
羅南點點頭:“他這是尋求華爾街的支持。”
康妮看了眼手中的筆記本:“過去二十年,邁克爾-艾斯納在華特迪士尼持續不斷的融資擴股和兼並並購當中,吸納了相當數量來自於華爾街的資金。華爾街包括高盛在內,很多公司手中都握有迪士尼的股份,雖然單獨一家不多,可能隻有百分之一點幾,但加在一起的話,數量也算可觀。”
羅南對此並不意外,好萊塢與華爾街很早之前就產生了業務聯係,華爾街的資本也一再向好萊塢滲透。
跟其他投資類似,華爾街的投資機構並不謀求控製某家公司,投資純粹是為了獲利。
隻有利潤,才是華爾街永恒的追求。
康妮的話還在繼續:“除此之外,全美多家銀行的總部也在紐約,他們與華特迪士尼過去多有業務往來,其中一些可能也持有少量迪士尼的股份,根據羅伯特-艾格的推斷,羅伊-迪士尼此行的另一大目的,就是儘可能切斷邁克爾-艾斯納方麵與銀行的聯係,讓他短時間內籌措不到較為大額的資金。”
羅南明白這背後的意圖:“羅伊-迪士尼和邁克爾-艾斯納在爭取股東的同時,極有可能在暗自收購股份,以爭取多數支持。”
其實羅伊-迪士尼的計劃非常簡單,按照正常程序的話,也會非常有效,聯合公司多數股東,在股東大會上發起決議,趕邁克爾-艾斯納下台。
在不少迪士尼股東眼裡,邁克爾-艾斯納如今就是華特迪士尼的罪人。
但同樣的,支持邁克爾-艾斯納的人也不在少數。
邁克爾-艾斯納在任,華特迪士尼剛剛上市時,市值隻有20億美元,但在邁克爾-艾斯納手中,迪士尼發展成為了一家市值接近400億美元的綜合娛樂傳媒集團。
“還有一件事。”康妮又說道:“在羅伊-迪士尼的推動下,迪士尼多名股東聯合起來,準備將以邁克爾-艾斯納為首的迪士尼董事會起訴到特拉華衡平法院。”
羅南插話:“邁克爾-奧維茨離職?”
“是的。”康妮說道:“羅伯特-艾格得到的消息稱,邁克爾-艾斯納在邁克爾-奧維茨離職一事上獨斷專行,犯了程序性錯誤,簽下並且支付了未經審批的1億4000萬美元離職金,要求邁克爾-艾斯納賠償這筆錢,連帶利息總計2億美元。”
這也堪稱邁克爾-奧維茨人生的轉折點。
當年的天才經紀人由caa轉投迪士尼,缺乏駕馭迪士尼這樣巨人公司的能力和經驗,更缺乏迪士尼世界所需要的創意和協調能力,結果兩邊雙敗。
自此之後,邁克爾-奧維茨再也難以登上好萊塢的一線舞台。
羅南想了想,說道:“不用管訴訟案,邁克爾-艾斯納能保住現在的位置,他有足夠的實力拆卸掉訴訟團體。反之,他隻能黯然收場。”
其實訴訟案的最終目的,不是讓邁克爾-艾斯納賠償2億美元,而是要他下台。
這既能分散邁克爾-艾斯納團隊的精力,又能打擊他在股東當中的聲望。
羅伊-迪士尼為人相對正派,但商業競爭,能用的不止是正派手段。
同樣的,羅南自認為很正派,麵對華特迪士尼,用的肯定也不止是正派手段。
坦白地講,他不在乎迪士尼最後是誰勝出,隻在意相對論娛樂麵對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能拿到什麼樣的好處。
羅南記得很清楚,曾經邁克爾-艾斯納在迪士尼股東大會上失敗,隻能下台,然後羅伊-迪士尼捧出羅伯特-艾格執掌迪士尼。
這才有了後來的迪寶寶。
按照華特迪士尼的規則,隻要有超過半數股東投出不信任票,邁克爾-艾斯納就要下台。
羅南隱約看過,曾經好像有六成左右的股東,投出了不信任票。
這說明,邁克爾-艾斯納和羅伊-迪士尼之間的差距,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邁克爾-艾斯納也不可能輕易下台。
名利場的最大的特征之一,當你立於聚光燈下,所有的金錢和人脈都紛至遝來;當你一名不文,則門庭稀落,無人問津。
好萊塢是叢林世界,從混戰中殺出一條血路不容易,放棄更不容易。
想要做到這些,也不容易。
有錢,才是名利場上最大的資本。
羅伊-迪士尼來到紐約,就是為了斬斷邁克爾-艾斯納的融資途徑。
思考了一會,羅南對康妮說道:“今天晚些時候聯係羅伊-迪士尼,我要跟他見一麵。”
康妮說道:“好的,我這邊能聯係上羅伊-迪士尼的私人助理。”
羅南和羅伯特-艾格製定了專門的迪士尼計劃,但計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現實情況隨時可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