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 十英裡(風雨無阻的第二更)(1 / 2)

生在美國,隻有死亡和稅無法避免。

這句話放在英國同樣適用。

二十一世紀英國有6500萬人口,英國國稅局就有6.6萬名雇員,而曾經稱霸全球的英國皇家海軍隻有4.45萬人,對比一下就知道英國政府對稅務工作的重視程度。

比勒陀利亞稅務局同樣是如此,德蘭士瓦共和國時期,蘭德金礦的礦場主們逃稅成風,開普殖民政府一定程度上是縱容的。

現在開普殖民政府吞並德蘭士瓦,昔日的盟友馬上翻臉,稅務局的第一刀,就砍向那些蘭德金礦的礦場主。

羅克作為約翰內斯堡警察局局長,有義務配合稅務局的工作所以現在的警察局算是稅務局的“幫凶”。

“麥克菲爾遜局長,如果我想購買約翰內斯堡周圍的農場,那麼我應該怎麼做?”羅克有錢就要花出去,購買農場是個不錯的主意,現在約翰內斯堡周圍廢棄的農場簡直不要太多。

因為遠征軍司令部規定,凡發現布爾農場主幫助遊擊隊,則周圍10英裡內的農場、房舍一律燒毀,所以現在的約翰內斯堡周圍,有著大量的廢棄農場,這些廢棄農場如果不恢複運行,是不可能產生稅賦的,所以比勒陀利亞也不會任由這種情況持續下去。

最終的結果是這些因為戰爭廢棄的農場,很可能和前段時間的那些金礦一樣,被集中拍賣。

讓羅克感到意外的是,英國在中央一級居然沒有一個統一的土地管理機構,隻有一個成立於1862年的土地登記局,這個土地登記局最初職能也不是管理,隻是在資源的基礎上辦理登記。

1896年英國才規定:凡土地買賣必須登記,登記局是政府唯一從事土地所有權的審查、確認、登記、發證以及辦理過戶換證的部門。

想想就能理解,英國的國土麵積實在是太大了,英國國內沒有殖民地這一說,所有的殖民地都是英國國土,而根據英國法律規定,所有的國土都屬於女王。。個人、企業和各種機構團體僅擁有土地的使用權,所以,英國政府沒有權利成立一個機構,去管理屬於女王的財產。

那是對女王的冒犯。

所以尼爾·麥克菲爾遜的答案就很簡單了:“你要買農場?那就直接去買就行了,現在的農場應該很便宜,聽說總督閣下正在考慮鼓勵農場複耕,估計連錢都不用花,去內務處備個案就行。”

農場不是金礦,所以德蘭士瓦政府不會把目光盯在農場上,羅克都懷疑,德蘭士瓦很可能現在都還沒有這方麵的規定。

當然不重視並不代表不在乎,廢棄的農場毫無價值,但是如果農場複耕,就會開始產生利潤,那麼自然也就會產生稅賦,所以說總督遲早會鼓勵複耕,畢竟蚊子腿肉雖小,但也是肉。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德蘭士瓦現在人丁稀少,連最重要的金礦都急缺礦工,農場就更不用說了,所以以前的德蘭士瓦共和國,才會允許祖魯人購買土地。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以前的布爾人,以及現在的英國人,都還沒有察覺到,那些看似人畜無害的祖魯人,將來會給南非造成什麼樣的麻煩。

隻有羅克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

實際上,總督府遲早也會開始重視這個問題。

和人丁稀少的布爾人不同,英國總人口和布爾人口相比是天壤之彆,所以,英國政府在某些方麵不會向布爾政府那麼開明,比如購買農場,德蘭士瓦共和國時期,祖魯人可以在德蘭士瓦境內購買農場。

這一政策在第二次布爾戰爭結束後很快就被取消,1913年,當時的南非聯邦通過《土著人土地法》,禁止非洲人在“土著人保留地”之外占有或購買土地。

英國人對待祖魯人或者是對待所有的有色人種都極為苛刻,即便是以“大英帝國第一忠犬”自詡的印度人,在開普仍然是低等民族。

現在戰爭還沒有結束,在和平協議簽署之前,布爾人都是殖民政府最大的敵人,殖民政府現在還騰不出手針對有色種族,等和平協議簽署之後就不好說。

所以這段時間,羅克還有機會購買農場,等到戰爭結束後,華人肯定也屬於有色人種行列。

當然到時候更可能的情況是因為羅克的存在,阿爾弗雷德·米爾納在製定政策時,肯定會考慮到羅克的因素,畢竟羅克現在已經是約翰內斯堡警察局局長,屬於高級官員行列,戰後還有可能受到女王的嘉獎,沒準甚至有可能獲得爵位,所以把華人和其他有色人種混為一談是不合適的。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和平協議簽訂之前,羅克要儘可能引進華工,或者推動更多的華工成為自由民,最好是有選舉權的自由民,那樣將來總督府在製定政策時,才會充分考慮到華人的利益。

很明顯,尼爾·麥克菲爾遜的目光沒有這麼長遠,現在最讓尼爾·麥克菲爾遜憂心的。。是沒有足夠多的稅源,所以隻要羅克的提議能增加稅源,尼爾·麥克菲爾遜才不會管德蘭士瓦的人口比例,那是總督要擔心的問題,尼爾·麥克菲爾遜隻關心稅務方麵的問題。

至於因此衍生出來的其他問題,那是將來的稅務局長,和將來的總督要擔心的問題。

回到警察局,羅克立即給梁鼎新發電報,清國北方沒有符合羅克要求的女人,男人卻多得是,羅克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胡佛身上。

其實梁鼎新也不是沒有作用,羅克了解到清國北方絕大多數女人都普遍纏足之後,就讓梁鼎新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協助華裔警察的家屬移民上,最近這段時間,移民開普的華裔警察家屬越來越多,甚至有家屬直接來到約翰內斯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