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 圍魏救趙(1 / 2)

在整個歐洲範圍內,法國人都可能是民主自由意識最強烈的國家。

早在17世紀末,法國就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存在數百年的波旁王朝,建立了以資產階級為主的共和製國家。

世界大戰爆發之初,擊敗德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洗刷法國因為普法戰爭戰敗帶來的恥辱,成為法國全社會的共識,法國人踴躍參軍,在英國沒有充分動員起來之前,作為主力成為西線的中流砥柱。

隻可惜霞飛和尼維勒浪費了法國人的付出和犧牲,古板僵化的指揮係統,一成不變的人海戰術,糟糕的後勤,動輒幾十萬的傷亡數字,讓法國人的忍耐力達到極限,尼維勒的春季攻勢發起後,短短4時內,法軍傷亡就達到27萬人,很多部隊傷亡過半,因為傷亡人數太多,醫療係統徹底崩潰,很多前線的傷兵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陣亡官兵的屍體不能及時入殮,尼維勒的準備工作做得很差,很多部隊在發起進攻後就沒有得到過補給,士兵隨身攜帶的食物已經全部吃光,而軍官們還在逼迫著忍耐力已經達到極限的士兵發動進攻,種種因素彙聚到一起,最終釀成了這次影響深遠的兵變。

對的,就是兵變,尼維勒下達“連夜進攻”的命令之後,接到進攻命令的部隊拒絕執行,士兵們高喊著“我們需要和平,馬上結束戰爭,讓那些應該對戰爭負責的人去死吧!”喝得爛醉如泥,軍官們驚慌失措,當某位軍官試圖用強製方式命令部隊繼續進攻時,悲劇終於發生了。

羅克並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法國政府將和這次嘩變所有的資料封存起來,解封期限是100年,公開叛變的士兵人數很多,情況到了極度危險的地步,很多軍官被憤怒的士兵殺死,西線至少有一半法軍部隊處於癱瘓狀態,一名軍官稱之為“一種極度懷疑傾向,沒有信念的部隊”。

法國政府的說法比較委婉,把兵變描述成一個“集體無意識”問題。

不管法國政府如何委婉,無法改變法軍部隊處於崩潰邊緣的現實,如果這時候德軍發起反攻,那麼法軍的防線將瞬間土崩瓦解。

羅克不能任由這種情況發生。

3月28號,羅克得知法軍爆發嘩變之後,立即命令英國遠征軍加強向正麵德軍的進攻,迫使魯登道夫從舍曼戴達姆抽調部隊應對英國遠征軍的進攻,使魯登道夫無暇在舍曼戴達姆向法軍發起反攻。

情況已經到了危急關頭,千鈞一發,羅克這時候也顧不上保存實力,即印度軍團投入作戰之後,羅克先後將加拿大兵團,英國本土部隊,以及南部非洲遠征軍全部排出,隻留下澳新軍團作為全軍的戰略預備隊。

到四月一號,參與進攻的英國遠征軍已經達到130萬人,喬治五世和溫斯頓先後給羅克發電報,對西線戰局表示嚴重關切,基欽納從倫敦趕到敦刻爾克,當麵詢問羅克對於西線的看法。

基欽納的態度很明確,如果法軍就此崩潰,那麼英國遠征軍應該立即從西線撤出,返回英國本土,保證英國本土的安全。

“不,我們不能撤,無論如何不能撤,俄羅斯帝國前景不明,美國參戰遙遙無期,如果再失去法國,那麼我們贏得戰爭要麵對的困難將會增加一倍以上,法軍的混亂是暫時的,隻要我們為法國政府爭取到足夠的時間,法國一定可以恢複正常。”羅克現在是英法聯軍最有力的維護者,法國政府自顧不暇,英國隨時想從西線逃走,羅克麵臨的困難無以複加。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法國失敗,那麼意大利和俄羅斯帝國也會接連失敗,隻剩下英國肯定也是獨木難支,美國人時靠不住的,彆看美軍部隊正在源源不斷抵達歐洲,一旦法國失敗,美國說不定會變成下一個意大利,加入同盟國陣營,彆對美國抱有太大的信心,利益才是決定美國立場的唯一因素。

“可是洛克你有沒有考慮過,目前這種情況下,遠征軍全麵進攻,會把德軍所有的注意力全部吸引過來,你估計遠征軍要付出多大代價,才能給法國政府爭取足夠多的時間?或者說,法國政府需要多長時間能夠恢複正常?”基欽納表情陰晴不定,羅克突然意識到,如果自己不能得到基欽納的信任,那麼羅克這個總司令也到了頭。

這也很正常,彆看世界大戰爆發後羅克戰功彪炳,但是英國政府連法國這個最強力的盟友都可以拋棄,那麼還有什麼是不能拋棄的。

如果羅克的計劃導致英國遠征軍傷亡慘重,那麼即便英國遠征軍為法國政府爭取到足夠的時間,協約國贏得最後的勝利,那麼英國也將失去競爭力。

看看現在的法國吧,世界大戰造成的傷亡已經達到兩百萬人以上,法軍的嘩變難道真的是因為後勤供應不足?

不是的,法軍嘩變的真正原因是士兵們已經對戰爭和死亡感到厭倦,他們開始畏懼犧牲,不想死的毫無價值,換句話說就是法國已經喪失了和德國對抗的勇氣,他們已經做好了向德國投降的準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