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火箭發射巢相比,要把最新式的雷達安裝到噴氣式飛機上,難度成倍增加,因為雷達的體積太大,很難安裝到體積嬌小的戰鬥機上。
這一次研究所的工程師們用了整整9個月,才完成了這個任務。
效果當然也是很好的。
沒有雷達的時候,戰鬥機飛行員隻能通過目視尋找目標,效率低且受限大,在夜間,或者雲層密布,視線條件不好的情況下,無法達到先發製人的目的。
安裝了雷達之後,夜幕和雲層不再成為敵人的保護傘,噴氣式飛機飛行員在數十公裡,甚至上百公裡之外——
好吧,現在雷達還沒有先進到這種程度。
不過帶來的視距外優勢,已經足夠噴氣式戰鬥機飛行員搶占有利位置。
首先發現敵人,加上性能和攻擊力的優勢,噴氣式飛機具備的優勢已經是壓倒性的。
工程師們還沒有來得及慶祝,還是那位尼亞薩蘭航空的工程師,又提出了一個新概念。
既然我們的噴氣式飛機已經能從視距外搜索敵人,那麼為什麼不能在視距外完成攻擊呢?
什麼意思?
很多工程師在聽到這個概念是時都一頭霧水。
視距外發現敵人,依靠雷達可以完成。
視距外實施攻擊要怎麼做?
把攝像機安裝到火箭上嗎?
精確製導炸彈研究所:我可以——
把攝像機安裝到火箭上,確實可以達到視距外攻擊的目的。
問題和雷達一樣,南部非洲的精確製導炸彈,即便減少裝藥量,重量也在一噸以上,這對於噴氣式飛機的動力又提出了更高要求。
好嘛,這一次不僅僅是縮小精確製導炸彈那麼簡單了,還需要推力更大的火箭發動機。
飛機的外型也要重新設計,使之更符合空氣動力。
材料也不再符合要求,在提高了速度和載彈量之後,機身強度的要求也大幅度提高。
尼亞薩蘭航空的某人,這時候已經成為南部非洲的工程師的公敵。
某人:我有一個新想法——
南部非洲所有航空工程師:你丫閉嘴!
聽完蓋文的介紹,羅克一時間無言以對。
沒有什麼技術是一蹴而就的,加特林這樣劃時代的武器,也是在改為電力驅動之後,才終於找到用武之地。
馬克沁當初發明之後,也要等無煙火藥投入使用之後,才徹底解決因為黑火藥殘渣堆積帶來的卡殼問題。
羅克想要的隻是一款可以用於實戰的噴氣式飛機。
性能不足很正常,在使用中繼續完善就是了,當初的原型機。其實就是火箭發動機上安裝了一個駕駛艙,跟萊特兄弟研發的螺旋槳飛機一樣簡陋。
簡陋的螺旋槳飛機,最終發展到了達到技術巔峰的“獵豹”和“獵鷹”。
羅克相信隻要給工程師們足夠的時間,噴氣機也遲早會徹底取代螺旋槳飛機。
“所以,在噴氣式飛機無法徹底取代螺旋槳飛機之前,噴氣式飛機根本無法具備服役的資格。”羅克還是有點生氣,國防部的某些人,在羅克看來思維也開始僵化了。
“也不是,噴氣式飛機現在確實有一些問題,比如技術不夠完善,成本太高等等問題,我們一線的飛行員,對於‘獵豹’和‘獵鷹’的性能非常滿意,噴氣式飛機的原理,和螺旋槳飛機還是不太一樣,現在正處於戰爭狀態,國防部的結論是,最好等戰爭結束後再討論部隊列裝的問題。”蓋文給出的理由還算充分,思維僵化,美化一下就是老成持重。
“那個尼亞薩蘭航空的工程師,叫什麼來著?”羅克對那位工程師很感興趣。
“他姓馮,叫馮鼎——”蓋文的表情充滿欣賞,羅家兩代人,對於技術人員都是非常重視的。
馮鼎!
羅克好像聽過這個名字,有印象。
南部非洲的技術人員不說上千萬,也有好幾百萬,能給羅克留下印象的,肯定是在某方麵做出過出色貢獻的。
“他可是一位百萬富翁,曾經對手搖式計算機做出過改良,不過他對技術非常熱衷,在成為百萬富翁之後,並沒有離開研究所,而是一直沉迷於技術研究。”蓋文對於馮鼎的印象明顯更深刻。
手搖式計算機——
羅克終於想起來了,那好像是一千多章以前了吧。
不過說到計算機,羅克突然意識到,他好像忽略了計算機這個問題。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蒸汽機為代表。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力時代。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計算機毫無疑問是其中的核心。
羅克這段時間幾乎所有精力都放在世界大戰上,忽略了對這些基礎科技的重視,這完全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啊。
不過還好,現在開始重視這些方麵不算晚,南部非洲的技術底蘊還是很雄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