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選擇和決定
直到晚飯時間結束李真英才有時間和爸爸一起說正經事,期間李承基也在廚房幫忙,但是每到一真英一提到味覺的事情爸爸都不說話。
隻能等到全部結束再談了。
就一下午的時間,李真英做完左手整個都抖的不行,而且左手顛勺的小臂肌肉酸痛。
前兩天是田柾國的手臂遭罪了,這回換李真英了。
這晚上李真英和爸爸一起回家,父女兩開誠布公的談了談這件事情。
味覺慢慢消失已經持續了好長的時間,從發現開始就在進行治療,但也隻是減緩味覺消失的速度。
而今天上午做出的飯被顧客換餐,這才讓李承基意識到自己的病情進一步加重了。
一個人是去味覺會是什麼感覺呢?
或許有人說,反正也不是殘廢也不是癌症,沒有就沒有了活著就好。
但是...先不說李承基本身就是廚師,作為一個普通人是去味覺的世界也是可以想象到的折磨。
以後可能會麵臨徹底失去味覺,吃什麼都一個味道,永遠失去對美好食物的感知。
現在李承基的情況是要吃一大把鹽才可以嘗到鹽的鹹味已經到這個地步了!
那為什麼還堅持在廚房這麼久?是多年廚師的手感支撐他到現在。
一勺下去多少油多少辣椒都可以依靠熟練度,但是偶爾也有失誤的時候。
隻要失誤一次就會被發現就會出事情。而這種失誤隨著年紀越大以後也會頻繁發生。
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發生的次數多了李氏豬蹄的名聲估計也毀的差不多了。
一次兩次可以說是大廚的失誤,但是多發生幾次就不一樣了。
顧客對品牌的信任建立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但失去信任卻隻在一瞬間。
李承基不想成為那個家族的罪人,但是他沒有辦法隻能堅持。
他也有想過讓女兒讓李真英回來幫忙,但是李真英首先很早以前就表明態度不想乾這一行,大學報考汽車工程就足以表明她的態度。
再就是...想讓女兒接班也不是一件他說的算得事。
家族傳統,靠味道取勝。他從大廚和管理者位置下去了,可不是直接由李真英繼承
主廚一位,而是由家族中技高者成為大廚和李氏管理者。
就算最後李真英想做,這個位置也會重新召集家族成員開始新一輪的繼承人選拔。
這也是‘李氏豬蹄’這麼多年一直保持味道不變且美味的關鍵所在。
更何況...李真英不想做廚師。
李承基當初是多麼艱難和驕傲的在廚藝比拚中獲勝得到家族管理權隻有他自己知道,說到底,他不想失去...
但是,他不能因為自己的自私而去強迫女兒做不喜歡做的事情。
父女談話中途李慧英也回到家,而且也聽到了姐姐和爸爸的談話。
非常擔憂父親的健康!
李真英最擔心的也是父親的健康,一定要找各種辦法給父親治病。
李承基:“我都治了好久了,醫生說...沒希望了。”
“爸...我...”
“和你說開不是為了逼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反正就算不當大廚不當老板我們作為家族的一份子白白吃分成也不錯。是吧?”
李承基還笑了笑,家族的兄弟姐妹其實都有一些收益分成,但為什麼大家都搶著爭奪管理權。
因為這才是收益中最大的受益者。
什麼都不做白拿錢看著爽,但你要問李承基這一輩的兄弟姐妹中誰家底最厚那絕對是李承基!
而且沒退休管理期間五家門店外麵掛著的「李承基豬蹄」五個字都是一種榮耀。
榮耀你知道嗎?不是錢,是驕傲。
作為廚師的驕傲。
很多老顧客也吐槽過李氏豬蹄為啥每換一次老板就非要在牌匾上把自己的名字刻上去,好土啊。
而且自己的名字後麵跟著豬蹄也沒多好聽吧?
但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這其中代表的認可和驕傲不是其他人可以有的。
如果李承基身體不出現問題的話,退休前的這三十多年‘李氏豬蹄’隻有李承基!再無其他人。
沒經曆過不懂的。
原本可以做到退休再讓位讓小輩去競爭,女兒們誌不在此到時候也有了自己的事業和成就他也就沒什麼牽掛了。
但現在...看著剛剛成年的女兒還有上高中未成年的小女兒...李承基紅了眼眶。
但他依舊用最溫柔的話語告訴李真英不用擔心他,失去味覺沒什麼大不了的,實在堅持不下去退
了也就退了。
現在家裡攢的錢也夠一家三口花的了不用擔心。
但是,她們擔心的是錢嗎?
第二天李真英滿腹心事的回學校上課,但是注意力都無法集中。
晚上回店裡準備和爸爸一起回家住,這段時間她都準備住在家裡了,很擔心父親。
今天父親也去了醫院,韓醫西醫都看了情況依舊不樂觀。
李真英和爸爸一起離開店鋪的時候,她和爸爸一起親手拉下店鋪的幾個大卷簾門。
拉完這邊的卷簾門,李真英看向爸爸。李承基蹲在那鎖好店鋪。
走之前還抬頭看了眼掛著的木質長方形的牌匾,上麵寫著「李承基豬蹄」五個大字。再配上旁邊掛在那隨風飄揚的大大的漢字‘李’字。
李承基沒多看就看了一眼轉身走向車的位置,沒有過多留戀。
但是那一眼...
李真英落在後麵也轉身抬頭看了一眼牌匾,依稀記得小時候爸爸抱著自己站在店門口,指著上麵的名字跟她說。
“李...承...基,爸爸的名字,這是爸爸的店。”
看了一會李真英轉頭上了車,在車上沒怎麼說話,父女還一起去接了李慧英回家。
李承基已經在決定過幾天就和家族裡其他人說自己要從大廚退下去的事,讓他們各自準備新一輪競選吧。
李真英也說:“叔叔大伯他們應該會有做得好的後輩吧?”
“你大伯家的小兒子聽說不錯,跟著學了好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