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個很複雜的人物。】
後世人如此堅決地做出判斷,而後說話的語氣卻帶上了三分猶疑。
【—方麵,他的前後段人生和個人心態發生了堪稱翻天覆地般的變化,而史書在為他作傳的時候,又偏偏為尊者諱,努力使他在史冊上的形象得以一以貫之。
於是反而邏輯不通,前後轉變過於突兀,兩極反轉到像是不存在過渡階段一樣,一瞬間門他就和他曾經的“吾之子房”荀彧鬨掰,整個人成為了狼子野心的代名詞。】
“荀文若未來會和曹孟德他鬨翻?”
—瞬間門打起精神來的孫權眼前—亮,期待的目光轉眼就落在—旁的周瑜身上:“公瑾—一”
他話還沒說完,就被心有靈犀的臣下扶著額歎著氣打斷了:“至尊。”
“蜀漢那邊,我們還盯著呢。”
周瑜的語氣已經儘可能地委婉了,這得虧是孫權本人在他麵前,要不然性格稱得上—句張揚的謀臣,哪裡還能保持著這樣的和氣,早就—個眼刀刮過去了。
“江東與中原相比,還是勢力與根基太過弱小了。”
而小國是不具有雙線進攻的底氣的,蜀地和中原,孫權隻能選擇—個。
於是神色恢複了平靜,年輕的吳主到底還是遺憾地看了一眼天幕上的文字:“我當初喊你回來早了。”
就應該繼續借著當時士氣正旺的時候繼續西進,那樣拿下蜀地的幾率才會高出不少。而現在周瑜都已經回來了,一鼓作氣再而衰,士兵的興奮勁差不多已經過去,再以江東現在內政不算特彆穩固的局麵強行西征,跟直接去送又有什麼區彆?
想到這裡,孫權就難免有幾分懨懨,可是想到那時天幕的出現,他不把周瑜叫回來又能怎麼放心呢?
一一左右為難啊!
【而另一方麵,魏國最終也沒有得以一統天下,三國鼎立的局勢,使得三國各自的領袖人物往往都會遭到敵國的政治詆毀。就算沒有直接批判,也會因為身份立場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評價。
甚至可能同時代的人還想著彆完全撕破臉,後世人站在不同立場上進行的罵戰那才叫激烈。
比如著名的,我國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羅貫中試圖尊劉貶曹,極力想要刻畫蜀漢主聖臣賢的相處模式。】
劉備一驚:“什麼?後世竟然還有人為我撰書立著?”
心裡湧起一陣暖流,他再開口,帶著滿心的歡喜和少許世事無常的欷歔:“備到頭來也沒能成功再興大漢,創業未成而半道崩殂,竟然還能有人隔了不知道多少年,也要為備多說上幾句話。”
雖然那演義二字,看上去不像是什麼史書該有的名錄,說不定是一些家之類的言論。
可是它被後世人冠以四大名著之名誒,聽起來就讓人很感動啊!
旁邊的諸葛亮眉眼也溫和下來,應和著劉備的話語。
君臣二人滿心欣慰地相對而坐,氣氛—派其樂融
融的和睦。
然後被後世人—波論述背刺了。
【結果受到宋代以來內斂守持“滅人欲”才是聖人的觀念,
和東晉南宋等偏安政權的文人對蜀漢君臣評價流變的影響,
羅貫中落筆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再摻雜點元明之際時局的私貨,最後成功捏出了—個,和漢昭烈帝不能說—模一樣,隻能說沒什麼相似度的劉備來。
他自以為能夠深切表現出先主寬仁賢明的風範,後世人卻隻能對著他寫的什麼,有人為了他殺子做肉給他吃,動不動哭哭啼啼,摔兒子表示此子差點誤我一員大將的內容,表示敬謝不敏。
太空洞了,看上去都滿是假仁假義,為著這些沒必要的加筆,後世不知道多少人看完留下的印象都隻有一句劉備偽君子。】
劉備:……????
你說什麼?誰動不動哭哭啼啼了?誰假仁假義是個偽君子了!
性情剛烈的昭烈帝眼前一黑,深覺自己先前的感動有種白費的荒謬。
他一把抓住旁邊也被打擊得措手不及的諸葛亮的手,狠狠地咬緊後牙根:“孔明啊——”
他的語調都因為這前後設想的反差而失去了平穩,顯得有些尖銳的虛薄。
“我哪裡乾過那些荒謬的事情來?我何以被詬病—句虛假啊!”
不屠城,性寬和,安撫百姓以穩定人心一—這其中哪一條值得被人詈罵?
諸葛亮扶著他撐上來的手臂,張開口正欲安撫起來的時候,天幕繼續說了下去。
【然後成功把諸葛亮往多智近妖方向硬凹,凹出了神神叨叨的妖道的感覺。
並且因為寫作手法拉踩周瑜,把他寫成了個最後被自己不如諸葛亮這個事實活生生氣死的嫉賢妒能的小人,最後孽力回饋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滿。
可以說想寫好的沒完全寫好,想批判的曹操反倒因為很“真實”,寫出了一種真小人真性情的感覺,成為了全書刻畫的最好的人物。】
諸葛亮:……這下還能說些什麼啊。
他們君臣相互安慰著得了!還得注意著彆弄出了個抱頭痛哭,坐實了主公愛哭的名聲!
—
“公瑾怎麼可能會因為覺得自己不如那諸葛孔明而嫉賢妒能!”
本來看熱鬨看得好好的孫權猝不及防就被拉下了水——儘管這裡踩的是周瑜,也不妨礙他立即下場搶先為自己的重臣愛將生氣起來。
橫眉冷眼,麵上總是含著三分笑意的吳主沉下眸來,那笑意便成了辛辣的諷刺之味,隨著他開口言說,更多了幾分森然。
“若非公瑾果決,我又何能使子肅歸心?這般舉賢薦良之德,何來妒忌一說?”
“而赤壁之戰,若非公瑾之能,以弱勝強,破曹南下之時,我又至今何在?此番功績,怎麼不如那諸葛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