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沒關注這邊動靜·安·沉浸自己世界·石:(突然又被暗戳戳圍觀)
?
咋回事,又突然看我。操心點自家事不行嗎?
目睹一切的趙頊:樂。
歐陽相公那張嘴啊,那可真的是……嘖嘖嘖。
【這些藩鎮對於地方的影響還不止於割據這麼簡單。
一方麵,他們大多由胡人或者武將統管。
作為地方利益集團,他們搜刮財務主要目的在於擴充手下勢力和自己的奢侈享受,並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於是便不在乎體恤百姓、發展建設,地方經濟因此遭受到了嚴重破壞。
而另一方麵,因為鎮將是武夫,不講求道義文化、所以從唐末到五代,最起碼北方的文化水準是在不斷下降的,胡化現象更是頗為嚴重。
這一點發展到了宋代,就成了黨爭甚至南北對立的前身。】
朝堂上偏向輕鬆,甚至因為歐陽修鬨出來的有點搞笑的事情還有些歡樂的氣氛,瞬間又尷尬起來。
宋朝的南北對立確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本朝太/祖皇帝是北人,對南人便總有點不可明說的防範甚至微妙壓製,早年還有過“不相南人”
的傳統。
真宗時期那位王欽若王文穆公,雖然人品向來是為人詬病、甚至被仁廟鄙夷的狡詐奸邪,位列“五鬼”
之首,但論其智數才能,尤其是揣測上意的本事,那可是真的是沒人能比。
這可是敢幫真宗皇帝偽造天書促成封禪泰山的狠人,結果當初真宗要他當宰輔都會受阻,還被人借卜卦之事內涵“南人作相天下將大亂”。
儘管後來還是做成功了,眼下朝堂上南人勢力也欣欣向榮。但是南人出身當初竟然能被拿來當借口,阻攔一個簡在帝心的人當宰相——南北之間的矛盾自然也就可以知曉了。
司馬光看了看周遭的官員,更是無奈。
後世人不說他還沒怎麼發現,以介甫為首支持變法的大多是南人,而目前最頑固的那些保守派,竟然基本上都是北人……
同為北人的他隻能頭疼地摁了摁自己的額角:總算明白,他們為什麼對自己總會抱有一些隱隱的期待了。
這在變法新舊之餘,怎麼又牽扯上南北爭鬥了?
哀歎之餘,他卻多了點微妙的預感:
他未來,總不會跑去當了個保守派吧?
……不會吧?他和介甫神交已久,並且這朝堂確實需要些許改變了啊!他不反對變法這種主張啊!
【第三便是宦官問題。
還是從李隆基開始冒出的禍頭,他對高力士的信任有加,使得太子公主都要稱之為“翁”。宦官勢力因此上升。】
趙匡胤:。
看的出來後世人你挺瞧不上玄宗的了。
但他調整了一下姿勢,臉上的笑意卻帶了出來。
那跟他有什麼關係?
瞧不上玄宗皇帝後期乾出來的混賬事多正常啊!
【肅宗靈武繼位,又是由宦官李輔國一手推動。作為回報,肅宗選擇稱其為“尚父”。而對方也很給力地幫他把李隆基遷往彆宮。但從此宦官開始參與進朝政當中,掌握大權。
代宗時期雖然先後清理了李輔國、魚朝恩等權宦,然而德宗時期的涇源之亂使得對宦官的打擊半道崩殂。他不得不任用宦官掌握軍權,以期保住皇位。
在掌握住軍權的前提下,宦官任樞密掌朝政又成為一種定製,形成了所謂“四貴”:軍權兩中尉、政權兩樞密。
而從宦官弑殺憲宗開始,儘管陸續有二王八司馬主持的永貞革新、甘露之變等反宦官運動,唐朝宦官們的權勢依舊滔天,八任皇帝中有七任為其廢立或者殺害。
——唯一一個例外是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
因為宦官已經先被崔胤借朱溫之手除掉,而他爹更被朱溫刀了,他本人是被朱溫扶上去充當禪讓傀儡的(。)】
什麼地獄笑話!
儘管並不知道這樣一個名詞,所有聽到後世人最後這番話的宋人還是呼吸都跟著一窒,冒出來了類似的感受。
唯一的例外是篡位者扶上去的,這什麼讓人絕望的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