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氏在一旁打圓場,笑道:“咱們家二姑娘也是驕陽一般的人物,也就是大姑奶奶生出的女兒才可相比。”
裘慎聽了這些話,麵色不動,隻作不知,拉了裘怫和裘怡,道:“外祖母,這是我家二妹和三妹。”
二小趕緊行禮。
太夫人臉色略淡了些,道:“都是好孩子。”
擺擺手,便讓人拿出早就準備好的見麵禮,自然免不了還是厚此薄彼,裘慎得的是一對紅珊瑚手串兒,墜著四顆玉質上等的白玉珠兒,裘怫和裘怡得的卻是一對普通的紅瑪瑙手串兒,墜著的雖然也是白玉珠兒,但玉質明顯要次上一等。
三姐妹齊齊謝了禮,接下來便是給幾位舅母見禮,自然也各自得了見麵禮,也是循了太夫人的作風,厚此薄彼。
最後是雲姨娘過來露了個臉兒,按說這種場合她是不夠資格出場的,但好賴是陪著蘇氏一直到現在,可見在以後的幾十年裡,還要繼續跟蘇氏一塊兒守著寡過日子,太夫人就額外破了例,賞了她這個臉麵,送了她兩塊不錯的料子。
說話間,太夫人看了看時辰,又笑道:“咱們家的那些個小祖宗們也該下學了,讓他們都過來見見姑母和表姐妹們。”
忠毅伯府有五房人,隻有長房和三房是太夫人嫡出,其餘幾房都是庶出子,除了三房老爺因在外地為官而舉家不在京中之外,其餘四房都住在伯府裡,其中長房有二子四女,其中一子二女是申氏親生,便是世子蘇伯勤和蘇元芳、蘇承芳姐妹。二房是二子二女,二子皆為黃氏親生,二女則是庶出,四房沒有女兒,四子皆為狄氏親生,其中還有一對是雙生子,很是得太夫人喜愛。五房也是二子二女,其中二子一女是寧氏所生,剩下一女自然是庶出。
獨不在京中的三房人丁最少,三房夫人小王氏是太夫人的內侄女,與三老爺成親多年,膝下卻僅隻有一女,取名含芳,愛如珍寶。
總體而言,忠毅伯府第三代子女加在一塊兒,整整十九個,算是人丁興旺,當然,如果三房能有幾個兒子,太夫人就更滿意了。
世子蘇伯勤在男丁中年紀最長,今年正好十四歲,五房的蘇幼勤年紀最小,上個月才剛滿周歲,除了蘇幼勤之外,其他孩子不論男女,都過了三歲,啟蒙的啟蒙,進學的進學,彆看忠毅伯府是武將出身,在老忠毅伯的時候,還是靠軍功搏榮耀,但在現在的忠毅伯蘇長英身上卻拐了個彎,走上了文途,雖說襲了爵,蘇長英卻是從科舉出身,在吏部從一個小小的八品小官做起,十幾年沉浮,如今終於做到了正五品郎中,掌理考功司,位雖不高,權卻極重,算是個油水極大的位置。
蘇長英官場沉浮十幾年,深知文官與武官的不同,且自建平侯一戰打得蠻夷獻貢納降之後,天下便承平,幾乎少有武官建功的時候,即使有,也隻是剿匪平盜之類的小患,再想憑軍功封勳,難之又難,遠不如文官進晉容易,因此分外重視子孫的培養,早在八年前就費心費力建起了族學,不但供自己府裡的子侄進學,也免費開放給蘇氏一族及其姻親,隻要是願意來讀書的,忠毅伯府一力接收,而且對自家子侄還訂下了三歲啟蒙,六歲就必須到族學裡讀書的規矩。
兒子如此,女兒也沒落下,雖說女子不必精通四書五經,但也要識字明理,除此之外,女紅、女德也是必修之課,蘇長英很清楚,一門好的姻親可以給家族帶來多大的助力,而要結一門好的姻親,自家女兒就必須德行出眾,有值得讓人誇耀之處,所以在府裡還建了閨學,專門教導女紅、女德,以及能夠錦上添花的琴棋書畫詩香茶等,原還想讓何嬤嬤來教導禮儀規矩,隻是太夫人不肯放人,且何嬤嬤年紀也大了,身體又不是十分的好,便隻能作罷,另位請了一位教導禮儀規矩的女冠,道號棲雲娘子,俗家姓宋,雖說不是從宮裡出來的嬤嬤,但卻也是世家之女,也曾受過宮中嬤嬤的教養,隻是後來家中出了事,為了免牽連,這位宋小姐就出家做了女冠,原是在白雲觀裡修持,隻是她到底是世家出身,做不來化緣之事,為了生存,便給富貴人家做教習,漸漸做出了名聲,蘇長英也是費了不少力氣才將她請了來。
這位棲雲娘子除了教授禮儀規矩,還精於琴藝,因此也兼了琴課教習,隻不過卻不是人人都教,卻要看來學琴課的女孩兒有沒有那份天賦,不然即使是想學,她也是不屑於教授的。
話扯遠了,卻說除了年紀最小連路都不會走的蘇幼勤,其他忠毅伯府的孩子們都到了養榮堂,原也是到了給太夫人請安的時間,孩子們一多,自然就更顯得養榮堂熱鬨。
太夫人自然喜歡熱鬨,笑得合不攏嘴,道:“一個個都跟猴兒似的,隻差大鬨天宮了,快都過來見過你們姑母和表姐妹們。”